“物质守恒”与虚拟世界的叠加原理

潘新 原创 | 2012-02-06 00:32 | 收藏 | 投票

 “物质守恒”与虚拟世界的叠加原理

 

在最近热闹的“韩方”辩论中,其中一方有一个有意思的推论:“巨额知识不明来源罪”,这起源于法律界的“巨额财产不明来源罪”。

 

知识可否与代表物质化身的财产具有可类比性?

 

本文不是对“韩方”大战的任意一方支持或是反对的内容;这是对于物质世界与知识世界、或者说虚拟世界的探讨。

 

无独有偶,最近笔者和两位好友有一些深入探讨。在一个对于创业的话题的讨论中,好友黄亮新提及“信念”与“物质”的关系——在创业过程中,黄亮新认识到“信念”这个看似虚在的东西(我们缺少可指性,暂以“东西”代替,以江一泉的体系,可以分为“实在”、“虚在”和“自在”)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和更持久的生命力。人们往往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也就是“实在”更强大,但是一个杯子碎了,就再也无法还原成其本来的形态;而“信念”这样的虚在,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它不能被消解、破坏,不随境况的转移而衰减,反而会具有“自我催化性”。对于一个创业企业而言,“信念”的力量超过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

 

同理,犹太文化中对“知识”的追捧程度也源于此:犹太人认为“知识”是他人无法剥夺、偷盗、减损或者劫掠的,所以如果一个犹太家庭失火失去财物后,他们会认为“知识”仍然保留在头脑中。

 

与另一位好友龚阿玲的讨论来自于金融界的哲学家索罗斯,以及索罗斯的书《超越金融》。阿玲提到,索罗斯在哲学上的跃迁来自于其对一元论,而不是西方世界普遍的二元论模式的趋同。在一元论——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内,索罗斯运用了其智慧,建立了一套西方人也容易理解的数学模型和理论,并在投资行为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心要义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具有完备的经济学知识,并且具有高度理性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在金融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不平衡和破坏平衡的力量,而这恰恰是投机者大赚其钱的好机会。

 

本文的关键探讨会围绕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不同法则展开。

 

 

上世纪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的论断,即物理世界(我们通常指的物质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我们通常指的意识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在我们通常所指的二元论物质和意识世界之外增加了一元,而后者二元论也是我们通常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源。

 

而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个著名的章节提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客观知识世界”的提出具有极大的哲学意义,并强化了人对于世界推动改造的哲学价值。距离来说,自然数:1,2,3…即为客观知识体系;我们居住的房屋,建造的桥梁,城市等等,可以被认为是人类客观知识世界在物理世界的映射,因为在人类出现之前,它们是不存在的。“无穷大”、“平行线”、“无理数”,物理学中的“奇点”,都只存在于人类的客观知识世界,在物理世界中并没有真正的所指,因为它们是从物理世界中抽象归纳而得,但同时,它们和我们生存的土地、流淌的河流、呼吸的空气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经过几万年的进化,逐渐从对于物质世界的依赖、改造直到进入到超越,以及对人的精神、知识世界的跃迁轨道——看看我们创造的互联网、新经济,就知道它是在解决人的知识世界问题、虚拟服务世界问题和精神世界问题,而不像过去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那样,围绕物质问题寻求的解决方案。

 

而虚拟世界的法则和物质世界法则相同吗?

 

在物质世界,一个重要法则是“物质守恒”,物质一方的增加以另一方的等量削减为条件,物质总量守恒以物理学为例,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一个系统质量的改变总是等于该系统输入和输出质量的差值。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表明质量既不会被创生,也不会被消灭,而只会从一种物质转移到为另一种物质,总量保持不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原理亦为“等效原理”。

 

在经济学理论中,我们事实上一直在遵循着“物质守恒”定律,并以此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法则。买卖双方所作的是一个终极的零和游戏,买方所付的现金额等同于卖方提供的货物价值,这是交易的基本法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些古老谚语,在不断验证这样的古老法则。

 

而到了虚拟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这些法则似乎在悄悄发生变化和逆转。除了“知识”以外,这些存在于“客观知识世界”的“虚在”还包括:品牌、培训、教育、虚拟服务、法律、管理、科学、思想、信息、哲学,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具有虚拟和互动特征的介质并不遵循零和游戏的特征,而是体现出叠加效应,也就是越积累越多!

 

在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新经济转型的大潮期间,西方世界涌现了大量的学者,分析探讨这一潮流,托夫勒、德鲁克、麦克卢汉、奈斯比特、凯文凯利….

 

笔者所读过的第一篇涉及此领域的文章是互联网思想家姜奇平先生所作,关于“馈赠经济”。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去一个杂货店买一包烟,你要给店主10元钱,钱归店主,烟归你,在交易过程中,货物的所有权和钱财发生了转移、对调;

 

而在你和微软的交易中,事情并不是这样进展——你购买了微软的操作系统,但你并不拥有微软系统的所有权,你得到的只是使用权,而物权仍在微软手里,微软可以将使用权拷贝销售给成千上万的用户。

 

进入网络时代,这个游戏法则更在土崩瓦解——在一个博客系统里面,你非但没有获得微软这样成型的经济产品,相反,你还在为博客系统贡献你的才智,而博客系统可以依据众多作者创建的社区和内容获得广告等收益,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古典世界中的“物质守恒”在面临着悖论的威胁,而整个博客系统的各方其乐融融。同时,微软所创建的软件逻辑正在受到互联网世界的极大侵蚀。

 

还有很多事例。

 

2009年笔者所在的Best Food in China联合主办的“餐饮文化暨私募资本投资峰会”中,笔者的主旨演讲中提到餐饮界的一种悖论,餐饮业主更倾向于以大量金钱投资于店面装潢等硬件,而对于品牌、培训等软件投入不足;然而在财务上分析,所有硬件投入都会进行3-5年不等的摊薄,几年后就需要重新翻修,因此是做减法的,而品牌、培训等投入的回报是在不断做加法。

 

以上各项事例,使笔者逐渐倾向于得出以下结论:在虚拟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中,知识、信息等“虚在”是在做叠加,而不是零和,它们并不遵循“物质守恒”定律。

 

知识是在做可叠加运动,而不是在进行物权转移;如果没有前人的韬晦,难以有我们今人的领悟;如果没有智友的启蒙,难有一己的顿悟;如果没有好友的对话,也不会有这篇小文。

 

知识是互相激发、互相叠加、互相共有的,而不是封闭世界的私藏品——分享会带来更多火花,流动会引来江川河流——这正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肩膀上”。

 

在知识世界,越多的分享,越多的流动,会引发更多的知识,并为更多人所共有。由于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与物质世界不同,所以行为准则也会大相径庭。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今天和明天,分享、开放、流动将是基本行为准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思想活跃、意识之河湍急潮猛的时代。

 

卡尔波普尔正是在他的客观知识世界的推论上,提出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以知识获得解放”,以及“开放世界”的论点,并被其精神意义的学生索罗斯所秉承,创建了金融领域的帝国。

 

何为实在?

 

我总是在觉得人类在新的世纪正在摆脱自身运命和桎梏的迷局。之所以这样讲,是对于“实在”的认识跃迁。

 

我们更容易把“实在”定义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对于虚拟、抽象的事物,缺乏视觉化基础的事物缺乏理解力和感知能力。

 

知识是剥离了物质具象特征的抽象所指——对于旧世界而言,它通过有质感的书籍、印品呈现,而具有了其物质特性——你可以以酒来比喻它,它必须被一件容器所容纳,而显现出容器的形状——而知识以及其他虚在,比酒更为虚无,它们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在,也可以无所而在。

 

随着新世界的技术革新,这个盛酒的容器由纸张改为了电脑、磁盘、网络、比特流,但是还是多多少少以物质的形态呈现。

 

一个在美国的印度发明天才,发明了一套随身携带的手势投影设备,这个设备在他头顶,一个小型投影仪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把所需要演示的文档投射到面前的任何阻碍物,例如手掌、墙壁、幕布。

 

这时,我们才会说,原来所有这些都是虚拟的,不需要任何实体作为载体——真正的盛酒容器,是我们的头脑!

 

而事实上,即使以支配物理世界的物质守恒或质量守恒定律,我们依然可以尝试来解释虚拟世界的叠加原理。

 

我们的知识,意念,在物质世界是什么?质量为何?爱因斯坦已经证明了光子是没有质量的,随着运动的加速,其质量接近无限大。

 

我们的知识、意念、思维,在物理世界,质量是零,零加零,与零减零,其结果都是相等的。

 

而一个可以叠加的知识世界,能够满足经济学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的法则。

 

我能感觉,一个起源于对于知识,精神、思想的更透彻理解美好世界正在向我们招手。如果物质守恒律引导了我们的零和思维的话,一个加法支配的知识世界,必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乘法效应、平方倍、乃至指数级增长的美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开放、分享、流动将成为我们的准则,共同拥有的共产主义理想,将首先从知识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发端。

 

具象与抽象的分野

 

既然这样一个知识世界如此美妙,为何我们更为亲近物质世界,而不是相反?

 

这来源于人的认知感官的局限

 

在我和刚出生的女儿交流中,我发现对于一个新生婴儿而言,交流更多必须首先来自有形有状的物质,如果失去具象,抽象将失去它的意义。

 

这是人的认知路径,语义学而言,一定是现有名词,再有动词,最后有形容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

 

一个具象的实体,例如桌子、椅子,永远比抽象的实在,例如三维空间,更容易理解。

 

而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知识世界里, 伟人们帮我们把这些具象的实体,抽象成实在,例如数字。

 

就连“时间”这样我们司空见惯的存在,也是通过“钟表”这个实体展现的——时间的抽象意义,实际上是牛顿仿照欧几里德几何体现搭建的——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对于时间的感知,就是来自于钟表的指针,以及每天撕掉的日历。

 

聪慧如牛顿、爱因斯坦者,也需要一个苹果敲开的顿悟来构建万有引力体系,需要设想追逐光的场景来构建狭义相对论,需要设想电梯向下坠落的场景来构建广义相对论体系。

 

人只有通过对于具象事物归纳,才能进入抽象世界,实现认知的超越。而被抽象所升华的知识世界,恰恰是引领我们进行更多具象行为的指南。

 

当“时间”这样的抽象存在,通过钟表这样的视觉载体的长期侵蚀,进入我们的认知和话语系统之后,就和物质一样,接近于实体了。

 

同理,当我们运用更多的可视化工具,例如电脑、iPad,更多的抽象概念,例如“概率”,也将像山川河流一样涌入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和更遥远的未来一代,将拥有比我们更美妙的世界,那将是一个灵魂自由、思想超脱的美丽新世界。

 

 

个人简介
中国首家英文美食网站Best Food in China 美食中国(www.bestfoodinchina.net )创始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