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软肋(上):腾讯为何爱山寨(二)

刘鹏 原创 | 2012-03-12 00:15 | 收藏 | 投票

 

 

前面对腾讯山寨的原因写出了两点,今天承接上面的段落,继续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领头有风险,创新需谨慎

 

          腾讯是有创新能力的,一系列的微创新使他劈荆斩棘走到今天,我们纠结于他为什么只是微创新,而不去像苹果公司一样,去做改变世界的大创新,哪怕一次也好。

 

          最早腾讯是有领先思想的。20025月,腾讯最早推出的网络虚拟币——Q币。此举畅通了腾讯的营利模式,为“Q生活”以及后来的腾讯帝国奠定了基础。由于腾讯宠大的用户群,再加上与多家银行合作,力推Q币,Q币的使用拓展到了全网,几乎成了网上通用“货币”。Q币成了抢手货,盗窃、赌博等一系列负面事件渐渐多了起来,最为严重的莫过于人们对“Q币冲击人民币”引发的担忧,并引起了政府的注意,这一事件对腾讯影响很大,差点关了门。最后政府14个部委下文严禁倒卖虚拟货币,20073月,腾讯公司关闭了这个兑换。

 

          暂不谈腾讯类似的领先做了几次,也不讲Q币是不是腾讯又一个山寨,在当时国内,确实是领先的。领先所带来的风险通过“Q币事件”反映了出来——冲锋陷阵有可能取得头功,也有可能战死沙场。于是马化腾等腾讯高管,都极度爱惜起了生命,跟在别人后面,确认没有危险之后,再后发制人。

 

领导者的理想

 

          诚然,创立一个事业需要非凡的胆略与眼光,但从腾讯成长史以及长期的表现来看,腾讯并不是作为开拓者的姿态存在,从获得了惊人的用户之后,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围绕“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这一核心主线展开。你可以说,留住这些人,就会有大把的银子,腾讯市值也已经名列前茅了。是的,你说到关键了,恰恰是宠大的用户已经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而封住了开拓疆域的野心,马化腾不愿做忽必烈。如果换作你我,面对现成的金矿,和另外一个生死未卜的领域,你会怎么选呢?

 

资本结构

 

         我们现在从资本方面对腾讯的发展作个回顾。从上文提到的IDG、盈科各投资220美元以来,股权结构几经改变。目前腾讯的最大股东是南非的传媒巨头Naspers全资子公司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MIH)

 

         MIH集团几次购买股份,20026月,腾讯股权结构变为腾讯及其合作创业者占据46.3%MIH占据46.5%IDG7.2%

 

 

 20038月,出于上市等原因,股权结构再度调整

 

 

                          

200612月股权结构                                                       

 

         

 

 

2011年中期腾讯财报显示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长期以来,MIH公司一直伴随腾讯,他为腾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腾讯的发展中功不可没,至今仍是腾讯最大股东,腾讯赚得的利润也会等比例的被MIH收入囊中。你也许会奇怪,以腾讯现在的实力,怎么会容忍让一家国外公司拿大头。的确,从股权结构变化的历程来看,MIH的比例在减少,尽管MIH方面并不愿减持腾讯股份,毕竟腾讯的潜力还很大;主要股东的成员在增加,这看似马化腾有意拉拢势力共同抵御MIH。如果假设是正确的,赶走MIH决不是好主意,也不可能做到。事实上,MIH相当于腾讯花钱顾了个有力的帮手和保镖。

 

          MIH实力不容小觑,作为一家在南非近百年历史的老牌传媒巨无霸,是个实实在在的传媒巨头。近些间,Naspers在各新兴市场,特别是当地互联网市场上广泛布局,足迹从非洲大陆延伸至东西欧、俄罗斯、美国、巴西、中国、印度乃至泰国等,可以说,在腾讯踏上国际化征程之前,Naspers就已经在为其铺就道路了,腾讯能顺利发展到今天,多少次借了MIH强大的力量呢?

 

         Naspers新兴市场的这盘大棋当中,腾讯既是不可或缺的商业伙伴,也是最重要的一枚棋子。1997MIH 首先在南非投资互联网,建立M-WEB,近年来又在世界各地大举投资互联网企业,20004月又借江主席访问南非之际发布了M-WEB中国网站-脉搏网。2001年就曾有人传言“脉搏网“要收购OICQ,只不过这一回换成了脉搏网的东家MIH。可以说“米拉德”也是一个向往中国的“中国通“,收购腾讯是蓄谋以久的。最关键是其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不用多说,下面列举几个记录和一张照片足以证明:

 

1999年,前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访问南非MIH集团

 

2000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南非MIH集团

 

2001年,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访问南非MIH集团

 

2002年,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南非MIH集团

 

2003年,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访问南非MIH集团

 

200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访问南非MIH集团

 

 

        

 

        注意江总书记的题词里有MIH的中文名称,——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MIH与中国媒体合作的业务面很广,涉及付费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服务、技术支持等。而且和中国众多著名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腾讯要想赶走MIH,除非中央出面,介于中非友谊的国际关系层面,这几乎不可能。至于为什么MIH可以保护腾讯呢,这里先卖下关子,这点要在下篇里揭示腾讯软肋的时候说明。

 

         终上所述,马化腾及其团队并不是得到公司利润最多的,似乎对此也毫无办法,从业内人士透露的消息来看,马化腾和主要创业人员更多的是报着分享腾讯这个平台,有种“有钱大家赚”的思想,这种思想又导致了腾讯无大作为。

 

 

暂无大敌

 

         写腾讯股权结构浪费了一些精力,主要是花在数值查证以及图表制作上,但愿没有出错。这里简略说出腾讯山寨的另一个原因。

 

        2011年腾讯市值在全球排名第19位,更是在2010年仅落后于谷歌和亚马逊,成为全球排名第3位的互联网企业。这些骄人的成绩不得不让人对腾讯刮目相看,腾讯的实力确实很强,有种谁无争锋的独孤求败感。马化腾不是懒惰之人,虽然也会在这样的成绩之下居安思危,况且周围还有阿里巴巴、百度等实力相当的对手,最近更是碰到了360,但是,实力强意味着体量大,脑袋里虽然进取,硕大的身驱已经让你行动不便。

 

         由于腾讯的主线是吸引新用户并牢牢粘住老用户,造成围绕着QQ企鹅周围已有数百个产品,几十条业务线,连腾讯内部员工也一时搞不清都有什么。马化腾注重产品体验,常以产品经理自居,然而这么多的产品让马和整个公司都分不清了主次,索性让其相互竞赛,强者胜出,再加上绩效考核,这看似一劳永逸的做法由于没有合理的机制造成了公司内部恶性竞争,怒目相向是常态,拍桌子对骂是便饭,就差没有拳脚相加了。

 

           有人撰文爆料腾讯内部已经山头林立,帮派众多。各部门一直都在竞争,一切为了绩效,KPI好了,年终就有收益。人人都在讲速度、效率、效益。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都在抄,只有这样才够快,连腾讯研究院也在抄。你根本没有时间,也懒得去想新点子。这样的氛围对真正的创意也有明显的排斥,真正创意的人也会无奈离开腾讯。

 

          写到这里,看似都是公司内部结构的问题,但我换个角度,我认为只所以有这样的结构产生,不是马化腾等的无能,而是他们认为现状就是好的,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内部竞争可能产生好的产品。如同我前面所讲的,脑袋里虽然进取,但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致命的危机,腾讯高层是不会想到改革的。3Q事件给了腾讯一个教训,但还不是致命的,所以不创新的机制仍会存在。所以腾讯山寨的这个原因,我不说是结构问题,而是暂无大敌。

 

 

特别注明:

 

阿文的博文各位朋友可以任意转载,但务必注明出自我的博客,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awenme  并请保持博文的完整性。

 

阿文微博:http://weibo.com/awenme  欢迎大家在这里与我交流。

 

 

个人简介
工业/产品设计师,项目开发工程师,2010年与朋友合伙创业。深感学习思考之重要。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鹏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