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国经济“冰火两重天”

曹世忠 原创 | 2012-03-25 13:36 | 收藏 | 投票
郎咸平:中国经济“冰火两重天”
 
目前,在中国投资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冰火两重天”现象:股票、基金市场持续走低,长期处于“冰冻”状态;而高档汽车、房地产、古董、艺术品及奢侈品市场却一片“红火”,价格节节走高。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种现象的出现,通过探究现象的起因,我们不仅可以得到答案,也能看到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投资市场上“冰火两重天”现象的出现,可以归结为世界范围内金融海啸的影响,以及政府调控政策上的失误。而这一切的根源,皆源于中国制造业的危机,并由美国、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操纵。
生病的中国经济
中国一直被称为制造业大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在华丽的赞美声背后,中国在制造业其实一直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中国将制造业中的三大非制造环节:产品设计和研发、关键零部件、物流通通交给了欧美国家。而只有掌握了这三个环节的国家,才真正地掌握了制造业的定价权。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号称制造业大国,定价权却并不被我们所掌握。
iphone为例,苹果掌握产品设计研发及物流环节,每个iphone可以为它创造360美元的价值;美日韩台的厂商掌握关键零部件环节,每个iphone创造187美元的价值;而作为制造商的富士康、广达等,一个iphone给他们带来的价值只有6.54元人民币。一个丧失了定价权的制造业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必定会带来利润上的缺失。根据分析,制造业危机恶化迅速,得不到治理的原因,也有政府三个政策上的误区。
第一,税费摊派过重。除了税费种类繁多之外,小企业与大企业所交税种及比例基本相同也是一个问题,造成了小企业很难生存,这也是2011年淘宝事件的本质。在中国,小企业如果不采取合理的避税将会很难生存,在极重的税费条件下,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还如何生存?更何谈转型升级?
第二,资金链断裂。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政府为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要求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民营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以光大银行为例,能够达到其所规定的中小企业范围的民营企业寥寥无几。中小企业进银行贷款的门槛太高,这也就促进了高利贷的发展,造成了民营企业极高的经营成本。
第三,劳动成本过高。我们一直强调的中国劳动力廉价,其实只是代表着我们的工资水平较低。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因为高科技等因素影响,美国工人的平均效率是中国工人的4倍以上。我国政府在20081月推出的《劳动合同法》,更是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成本,使中国1/3的制造业陷入困境。
 
美国的“定价权战争”
 
在中国遭遇制造业危机之时,美国开始了新的“定价权战争”。这次美国人分别通过控制人民币的价格,以及我们进口原材料的价格来打这场战争。
美国一直在给人民币升值施加着很大的压力,很多经济学家都说,人民币汇率问题解决不了美国的国内问题。美国的目的,其实是在打击中国的制造业,奥巴马总统上台时就强调,要大力发展美国的制造业,当时不被人们所理解,随着时间推移,其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为之所付出的行动,已经给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010620,人民币开始再度升值,由6.83涨到了6.77,从此一直没能再降下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接受国会的命令执行战术,保证人民币升值突破3%2010年底目标成功达成,到2011年已经突破5%。长此下去,中国微利的传统制造业,将完全丧失竞争力。美国参议院在201110月通过了惩罚人民币议案,只要人民币不升值,美国就动用国内法律,对中国的产品征收高端税。由此可见,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决心,也可以预见,这场人民币价格战争的困难程度。
伴随着汇率大战激烈进行的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战也在进行,铁矿石、橡胶、大豆等进口原材料价格都大幅度上涨,而铜、龙纹钢等却有着较大的跌幅。如此的大涨大跌,使得国内厂商无法核算成本,最后必定会导致贸易数量的减少。
这次的定价权战争,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的打击是极大的。以郭台铭的富士康为例,在金融海啸最困难的20082009年,他在香港的上市公司FIH,依然能够保持1.6亿美元的利润,然而在定价权战争的一年中,郭台铭的公司亏损达2.18亿美元。
 
拉动GDP、招商引资,双向失误
 
中国的制造业危机,可以说造成了投资环境的全线恶化,更为可怕的是,给在全球金融海啸中已丧失了免疫力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追究致使中国经济丧失免疫力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两大政策失误:抓建设拉动GDP、招商引资。
抓建设来拉动GDP,表面上看我国GDP每年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长,从本质上这种增长是非常不健康的。2010年,中国的GDP中接近70%,都是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表面上看各地的街道、大楼全都焕然一新,实质上全社会的宝贵资源,都被投入到这毫无生命力的钢筋水泥上了。
抓建设拉动GDP,使得消费在我国GDP中的贡献越来越小,以2008年为例,中国的GDP中,只有35%来源于消费。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考核目标,必然会得到政府的重视,家乐福、沃尔玛等迅速进入中国,进一步带动了中国产能的增长。2008年,中国的产能在GDP中接近70%。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本国消费完全无法消耗掉我们自己的产能,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出现以上两种原因,出口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影响,是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减少,我们的出口自然就减少,我国的产能过剩危机由此爆发。
定价权战争的失败,金融海啸的影响,政府决策的失误,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场大危机,中国的经济面临着一场大危机。针对如何解决危机,政府提出了四项解决措施,包括4万亿计划,十大产业振兴方案,汽车、家电、建材下乡;银行信贷的六成做基础建设,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为了抗危机、保增长所提出的4万亿计划。
 
政府巨额投入,本末倒置
 
政府的4万亿计划,初始目的是拉动内需、提高消费。然而,4万亿计划资金过多地投入到高铁、高速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并不能真正拉动内需和提高消费。如果想提高消费,应该设法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体现在战术层面上,应该是帮助企业家去赚更多的钱,并让他增长的利润能够切实体现到员工的收入上。让每一个国民富裕,才能通过国民消费拉动经济。
反观我们的政策,4万亿政府投入里面,高铁建设是1.2万亿,根据分析,高铁计划的资金高达2.4万亿,巨大的资金缺口,造成与铁道部合作的公司几乎全部亏损严重,也造成了我国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中西部的高速公路,在建设时的确消耗掉了钢材市场当时2亿吨的产能过剩,但是到现在,修好的高速公路上基本没有车辆在行驶,又是新的一轮产能过剩。
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政府投入了27.8万亿在“钢筋水泥”的建设中,去年政府的税收只有8万亿,另外的20万亿,只有通过银行信贷才能解决。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根本无法获得银行信贷,能得到银行信贷的企业,大多是地方政府以及国企。地方政府在前几年,还能通过土地出让金来维持,在严打楼市的背景下,大量的贷款还不上,也就造成了中国的债务危机。影响力极大的债务危机必然影响到股市的运行,也就造成了我国股市的“冷”。
为了政府所提出的四项解决措施,大量的钞票印出来进入市场,从根本上导致了目前通货膨胀的局面。政府必然会采取行动严打通胀,而根据历史数据显示,每次发生通胀,政府的解决措施都会是严打民营企业,2008年的调控导致了20%的民企关闭。
股市危机、通货膨胀,使得中国86%的老百姓选择了减少消费;民企的危机导致另外14%的人放弃了投资,转而增加消费,他们增加的消费当然会是高档的汽车、房产、艺术品等。以汽车市场为例,2011年上半年高档汽车销售量猛增,宝马、奔驰增长60%,法拉利50%,劳斯莱斯171%;而中低档汽车销售量下降7%,比亚迪销量下降20%。中国的汽车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今中国的投资环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冰火两重天”。
 
(《世纪管理名家讲堂》2012年第1期
个人简介
创办、主办《品牌》、《商界领袖》、《新财经》等高端财经管理杂志,对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品牌营销、媒体传播有独到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