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格局

张荣东 原创 | 2012-03-27 15:56 | 收藏 | 投票

  前言:民营企业的扩张,是我国经济体制演进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通过自身的积累和业务的规模扩张,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用优惠的政策扶持获得经营用的生产用地,实现了从原有租赁场地到自有固定资产企业建设厂房以满足规模的扩张和自身生产的需要,部分企业由于经营能力有限,短期内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对企业外部资源的分配尚不能及时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产生更大效应,本文通过企业的发展形式,阐明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现有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市场经济 有限责任公司 经理人  公司发展地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司的组成是社会分工体系下的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形式,也是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全国范围作为主要的经济体,促进了地方发展、带动就业、增加税收的增长。通过对现代公司的相关经济行为研究,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公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对我国未来经济进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使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稳的健推进。

  

  一、我国企业性质与其类型:我们从两方面来看企业的真实性质是

  1.1 企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即企业是社会分工中专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一种专门组织。如果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企业,社会分工越发达,企业组织就越发达,越复杂化。

   1.2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这是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较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较本质的区别。根据企业这一特征我们可以把所有社会组织划分为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可以又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当然企业也有可能从事一些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服务。但是其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最终为增加营利的目的服务。而其他社会组织也可能有盈利性活动,但其根本目的并非是为了牟利,盈利只是为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一种手段

  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2.1 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企业资本通过股份制实现了多元化企业资本来源大大扩展。第二、企业财产所有权与企业资产实际控制权相分离。现代企业制度中虽然企业所有权最终由出资人控制,而资产的实际控制权通常由专门知识的职业经理人控制。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一方面保障了出资人的利益和对企业经营权的最终约束,从而可以打消出资人的顾虑,愿意投资于以满足现代化大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同时由于经营权赋予职业经理人,这种情况同时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企业制度调动了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它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形式。

  2.2 企业法人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所谓法人是指按照法定程序组建,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拥有自己的财产,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法人制度是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和财产组织复杂化,原来有自然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法律规定。它是一种由法律虚拟的人格用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法人是对非企业法人的对称,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使二者的根本区别。法人企业是自然人企业的对称二者的区别在于现代企业究竟实行现代化企业特征产权分离制度。法人企业具有组织、财产和人身三大特征。组织特征是指企业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和场所,设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必要的职能部门,并作为一个整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财产特征是指企业必须拥用自己支配或控制的财产,它既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又是企业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人身特征是指企业具有法律虚拟的独立人格,它是一种人格化的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3 有限责任制是现代化企业制度或法人制度的又一特征:它是指企业以法人财产为有限责任,出资人无需以自己其他财产为企业负债承担连带责任。当企业破产解散时,企业债券人对债务的追索只能是企业法人财产出资人的其他财产无须承担连带清偿义务。无限责任是有限责任的对称。有限责任在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可以概括为第一有限责任大大降低出资人的风险,调动了资本所有者投资与实体的积极性,使之大量资本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有可能产生。第二它促使了货币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分工。在无限责任的条件下,企业家不仅要有经营管理才能,而且要有创办企业的资本。因为在承担连带责任时,同时也把自己的全部资产置于经营风险中,因此人们很难把自己的资本交给他人经营,而自己经营又要求必须有这种经营才能。这不是所有有钱人都具有的。在有限责任条件下出资人只需要为投入企业的那部分资本承担经营风险降低了出资人的风险。与是实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公司经营格局。

  三、企业经营原则:

  3.1 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企业自主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基本原则,是指企业可以在自然人财产和法人财产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营和企业自身情况,独立地做出各种有利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决策行为。一是产出方面的自主权,即是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情况,自主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二是投入方面的自主权即企业有权自主决定生产要素的种类、数量和结构。三是资金运用方面的自主权,既企业有权自主的决定筹资方式、独立作出积累和投资决策;四是在一定法律约束下选择决定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自主权,包括用人的自主权。

  3.2 企业自负盈亏,自负盈亏是指企业必须以经营收入弥补支出,并在履行税收和财产义务基础上剩余的盈利归期业主自主支配,亏损由企业自己承担。对于只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和无限责任的非法人企业来说,这一原则的约束力有一定差异。前者是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自负盈亏,及出资人的其他财产无需承担连带责任;后者则要求出资人的其他财产承担连带责任,这一原则的约束力更强。

  3.3 企业经营目标:

  企业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追求的所有经营目标都最终应服从于这一目标。利润最大目标化是实现企业各个主体利益的要求即使企业所有者投资与企业的目的,也是员工收入增加和福利增进的基础,利润最大化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在这一经营目标下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具有充分的内自动力。

  3.4 创新行为;创新是为在企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1)引入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料新来源(5)实行新的组织形式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行为。企业创新属于诱致性创新。商业应用技术创新和人才引用新管理的革新速度来应变外部市场的竞争变化。达到持续稳定的利润增长为主要目的。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与创新周期是分不开的。他有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即开发或购买新技术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是成本而没有收益。成熟阶段,即新技术应用批量生产阶段,由于这时竞争对手没有或较少创收收益大大超过生产成本。不仅可以弥补初始阶段支付的创新成本,而且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创新利润所得。衰退阶段,这时候由于创新技术的扩散因竞争对手的跟仿而使超额利润的消失和减少,企业只能获得正常的平均利润,创新技术竞争优势消失后就成为一般技术。

  3.5 企业重组或者收购:

  一、资产重组(1)企业重组是指总资本的分拆和分离主要有两种:一是派生分离式重组这种重组后,一个企业变成多个企业,这些企业间没有产权关系。(2)新设分离形式的重组,这种新式的重组,原有企业在分离分拆后企业之间还保留产权关系。如母子公司,母公司虽然控制子公司,子公司已成为独立法人实体,有了独立自主经营权。

  二、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组合成一个新企业,与兼并不同的是(1)原来企业的法人资格已不复存在了,而共同组成一个新的法人资格的企业。(2)合并行为一般采取平等协商的行为,合并企业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而建冰河被兼并企业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30)合并一般不存在合并各方的产权转让关系,而兼并通常存在涉及各个企业之间的产权转让关系。

  三、企业兼并,兼并是指一个企业吸收其他企业兼并企业保留名称和法人地位。收购企业指一个企业收购其他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的控制权被收购企业的名称和法人地位还得以保留。兼并可分为;一是横向兼并生产销售同种同类商品或服务的企业间的兼并。其主要目的是获取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纵向兼并,生产销售采购之间的上下游企业兼并通常是想控制某个部门、行业的整个流程。混合兼并,其目的是实现企业本身的多元化降低经营风险。扩大利润来源。

  

  

  结论: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体系中的一员,中国经济面对更多诱惑和挑战,生产分工的出现意味着某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公司母公司、子公司的生意触角伸向国外市场,海外子公司或者海外合资联营的公司将大幅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竞争“武器”向需求市场投放,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决策,同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机会的释放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国内省市、区县的经济开发区工厂化速度正在递增,在当地政府和国家政策刺激下,地区间企业制度的完善是整个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更多地希望政府在提供公共品服务时,对于人才的引进政策要放开、加大力度。江苏省就有高级博士、教授、行业专家人才柔性进企业提供知识支撑,四川、山东等地在政府使用高级人才海外人才政策上透明度正在提高,国家对于千人计划,省市专家等补助政策透明度高,起点也高,这些政策正是政府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高素质知识人才要素的投入和支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企业群体的发展综合反映。 
 

 

 

 

参考文献:  沈越编著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7

个人简介
工商管理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国家一级策划师/高级技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菲律宾莱茜姆大学教授、博导。安徽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CFO总会计师协会理事、中合博士后智库科学研究院院长。曾任职青岛…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