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改革真能撼动金融业的垄断?

林采宜 原创 | 2012-04-11 11:40 | 收藏 | 投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市地方政府酝酿五个多月的改革方案终于获准试行。允许试点个人境外直接投资;

  会议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包括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再担保体系。使得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实现融资。

  清晰界定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责边界,强化和落实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责任。

  新闻一出,各界彩声一片,似乎温州已经成了中国金融全面改革的试水艇,金融深化改革即欲破冰出航。

  但我们仔细一想,去年9月份,温州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民间信贷体系危机的根子在哪里?从表象来看,是炒钱。高利率吸引了大量资金从银行系统、实业界出来,流向民间信贷市场。

  根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的调查数据,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超过1100亿元,90%的居民及60%的企业参与其中。当地民间借贷规模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1/5。和民间借贷关联密切的房地产信托融资,也在2011年二季度,出现井喷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温州共发行了1003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2864.1亿元。

  民间信贷市场需求一部分来自实体经济部门,在目前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格局下,官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大鸡不吃小米”,小企业、微型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极为困难,从而寻求民间渠道短期融资。这种需求催生了大量民间融资市场及地下钱庄、担保公司,发达的民间借贷应运而生。另一部分需求则来自金融投机,炒房、炒矿、炒商品,炒钱!在各种泡沫中追求短期高盈利。

  炒钱之所以能炒得如此轰轰烈烈,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与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即金融垄断和利率双轨制。

  按照肖和麦金农的观点,要“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仅只是规范民间融资,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结构,更重要的是放松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让信贷市场的利率有效反映资金供求变化。政府逐渐淡化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行政干预,以“消除金融压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为核心要旨的金融深化,才是实现金融和经济的良性循环的根本药方。

  在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任务中,只有第四项“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还有点金融深化改革的味道。此举如境外媒体所称的那样,“标志着中国在通向资本账户开放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但却重要的一步”。其余的措施,只是从法律层面上追认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结构而已,并未触及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

  目前中国民间借贷余额估计有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民间金融往何处去?

  构建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是必须的,但是仅仅影子银行规范化、透明化,让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是不够的。

  所谓金融,顾名思义,是资金的融通。如果说,金融是百业之母,资金是经济的血液。那么,金融机构则是经济的血脉,作为经济的血脉,必然前提是连接资金的供需双方。通俗地说,就是“在监管规则下吸收民间存款,玩有钱人的钱。”如果不能吸收外来资金,只能像吴晓灵说的那样:“自己玩自己的钱”充其量只是解决的民间信贷的合法性问题,连金融市场的多元化都无从谈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方案并没有从实质上打破金融垄断。与此同时,民间信贷采用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商业银行仍然是政府管制的利率,利率双轨制作为炒钱的制度基础并没有破除,权力寻租的利益空间仍然巨大。

  当然,中国的改革,总是从试点开始。

  所以,依笔者所见,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方案充其量只是前奏,中国金融深化改革的序幕还没有正式拉开。

个人简介
林采宜,复旦大学博士,中国银行卡产业专家。国泰君安首席研究员。中国银联首席研究员,《银行卡研究咨询》执行主编。喜欢散文写作,著有散文集《肆无忌惮》和《底色》。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