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工业化”趋势助推中美贸易博弈升级

张茉楠 原创 | 2012-04-11 18:02 | 收藏 | 投票

  步入2012总统大选年,中美贸易摩擦恐全面升级。美国参议院3月5日通过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保留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越南等国获得政府补贴商品征税的权力。而就在早前的2月28日,按照奥巴马国情咨文中的打算,美国终于启动了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新机构成立有两大看点,一个是新机构的设立将帮助奥巴马实现其出口增加目标,从2009年的1.57万亿美元,到2015年翻一番,达到3.14万亿美元;二是这个新机构将协同美国多个部门以应对世界各地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直指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跟中美贸易额的上升是成正比的。而产业开始走向升级的中国企业,也正面临着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这些贸易摩擦,正从原来的“中低端”领域,上升到“高端领域”。数据表明,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全面双方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伴随双方贸易往来接触面的增大,摩擦之事自然有增无减。根据商务部发布《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0)》,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继续呈高发态势,同时,以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出现的摩擦也不断增多,这是贸易摩擦向高端领域升级的体现。

  正如拉锯了近半年时间的中美光伏“双反”博弈,就标志着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鏖战已经开始。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尽管美国进口需求很强劲,但中国企业在美销售的光伏产品价格,一年内下降了40%,美国多家光伏企业遭遇销售下滑的重创接连倒闭,并惊动了美国政商两界。Solarworld等美国7家光伏生产商联名上书,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美国商务部制裁中国光伏企业的“倾销”行为,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亨利则表示,“美国正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领导地位的危险”。

  美国上诉光伏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美国光伏企业被中国光伏企业打败了,这让一直将清洁能源技术作为重振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并通过投资税收减免、贷款担保、出口补助金等一系列措施为光伏产业提供支持的奥巴马着实十分懊恼,要知道,新能源产业可是奥巴马推行“再工业化”经济战略的重心所在。

  国际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意识到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重归实体经济愿望强烈,但“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来看,相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奥巴马不仅将其视作短期内应对经济危机、拉动国内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的重要手段,从长期看,更希望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并为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主导权,重塑美国竞争优势进行长远谋划。

  而反观中国,同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中国整体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关键所在。金融危机后在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产品在可再生能源市场中越发地占据主要地位,2010年中国光伏产量已达16GM-17GM,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而言,中国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业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尤其是越往下游(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竞争越激烈,主要是由于下游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去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

  现在,对新能源的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各国都要在有限的市场资源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自然不可避免的要“短兵相接”。美国已经确定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其实现“再工业化”和重塑美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而中国也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和品牌升级,重新夺回并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展望未来,中美绝对是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走向的最重要的两大力量,这其中既有相互合作,更有相互竞争。眼下,中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积极应对外部挑战,要求我们把握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贸易摩擦的制约,变“被动”为“主动”,对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

个人简介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