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的“样板间”效应

张涛 原创 | 2012-04-02 09:2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在危机嬗变和国内调控的共同作用下,一些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已陆续露出新的问题,例如温州民间融资危机、深圳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数据出现罕见的负增长、京沪穗渝等城市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如何理解这些现象?笔者尝试以“样板间”的视角来解读。

 
  按照经济要素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地方经济中大致可分为:资本活跃地区、吸纳劳动力地区、资源优势地区和政策优势地区,其中又以资本活跃地区和吸纳劳动力地区最为典型。改革开放以来,以浙江为首的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资本最为活跃的地区,浙江省的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77%,升至危机前的10.45%,涨幅远远超过浙江省在全国经济比重的升幅,而且浙江省也成为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区。
 
  与长三角相对的以广东为首的珠三角地区,则逐渐成为了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地区,其以外贸加工为主的工业产能快速提升。广东省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39%,升至危机前的14.71%,其涨幅同样远远超过广东省在全国经济比重的升幅。
 
  由此带动,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在全国的比重(GDP比重),由1978年的8.49%,升至危机前的19.39%;两省的人均GDP占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更是由1978年的90%左右,升至2006年的200%左右。
 
  但变化也是在危机前就已经开始。2000年至2007年,资源优势地区已经超过浙江、广东两省的增速,危机之后,一些原来的劳动力输出地区也相继超过浙江、广东,旧时头雁现在已经变成了尾雁——在实体经济层面,原来行之有效的资本和劳动力的结合遭遇了瓶颈,由此导致了始于2007年“以钱炒钱”的虚拟经济泡沫化嬗变,这是2007年的股市、房市泡沫的真凶。只是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让本来已经浮出水面的“样板间”退位问题,被掩盖了。
 
  由此,尝试总结如下:
 
  样板1:浙江代表中国民间资本动向。浙江老板们的资金流向,往往代表着高回报领域的出现。如今这些老板中跑路了不少,反映出其自身资金链紧张,同时也反映出对于资本而言,如今高回报的投向越来越少。
 
  样板2:广东代表劳动力变化。广东加工企业的用工需求,往往引导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起落,如今的格局是:沿海用工企业纷纷西迁,沿海当地却用工荒频现。
 
  两个“样板间”的变化,反映出维系多年的中国故事中最动人的章节——资本和劳动力结合,已经开始变奏。而“样板间”的转型成功,则是决定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与否的先手,如果走好,那么先头部队就可以跨过经济转型大关,继续发挥头雁作用,为其他地区开好路,为全国经济布局奠定好基础;反之,那么经济转型则还将“雾里看花”。
个人简介
财科所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涛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