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与内需“双升”牌局

刘国忱 原创 | 2012-05-27 11:3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实体经济的境况似乎越来越严峻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2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8.1%,增长幅度连续五个季度下降。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实体经济进一步萎缩。在高物价影响下,国内居民一方面减少消费意愿,一方面下移消费水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内需增速放缓。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2012年2月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2.78%,2月零售额再创13个月来的首次负增长。实体经济不振和内需不兴两大问题纠结缠绕,引发了理论界的普遍忧虑,担心受彼拖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期极有可能被终结。

  实体企业投资效率的反思

  实体企业已经陷入群体焦虑之中。市场需求萎缩、利率不断上升、上游产品涨价、宏观调控施压、人工成本攀高等等诸多利空要素共同发力,不断压缩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微利和亏损企业与日俱增。以钢铁和汽车业来说,今年1?3月,钢铁行业已由主业亏损变为行业亏损,全行业亏损10.34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盈利258亿元。令人更忧虑的是,尽管行业已呈现产能过剩趋势,但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高位区间,一季度,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为861亿元,同比增长10.8%,比去年同期增速高1.7个百分点。

  而汽车业一季度则遭遇销量利润双降打压,全行业出现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一季度累计销售汽车479.27万辆,同比下降3.4%。与销售量的下滑相比,汽车自主品牌的效益空间也在进一步萎缩。比亚迪发布业务预警,2012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65%?95%,接近盈亏警戒线。然而汽车业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1?3月投资绝对量为1181亿元,同比增长38.6%!

  长久以来,在存量、增量和减量之间,我国的企业更习惯于依赖增量。虽然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显而易见,不少企业微利运行,但却并不妨碍其投资的红火,一季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17244亿元,同比增长24.8%。显然这是典型的投资拉动的规模增长样式,重复投资、同质化规模竞争的传统惯性十分强大。单个企业非理性行为的集合与累积必然会造成整体环境恶化,行业滑入规模递减、粗放经营、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效果系数仅为12%左右),盈利艰难,甚至是运行亏损的境地。实体企业投资恶性竞争的结果,一会导致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投资成本难以控制;二会导致融资成本高企,运营成本难以控制;三会导致劳动资源紧张、用工成本上升,投资目标难以实现。现实的经营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因此实体经济界在期盼宏观调控有所宽松时,更应多点自我反思,多些自身理性。

  实体企业应重塑消费观

  长期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极易导致结构性陷阱,投资质量会持续下降,增产不增收、增量不增利,边际投资效益日趋难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支撑在2010年高达54%,比日本和韩国处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时高出10%?20%。消费则降到了GDP的36.8%,以全球标准来看处于比较低的位次,甚至远低于印度。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更是实体企业安身立命和进一步发展的引擎动力。调整收入分配,逐步增加家庭收入,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尝试探讨的是实体企业对待消费和消费者的态度与行为。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由自我持续增长阶段进入到成熟阶段,部分发达地区进入了大众消费阶段。这一阶段,消费者选择更为谨慎,对于产品与服务性价比的重视、对消费安全的重视、对于品牌的信任与粘性均与过去有很大的区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外品牌迅速抢占了国内奶业消费市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作为世界最大的乳品巨头之一,这几年其原料奶粉的业务占到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不仅在产品创新上进行市场细分,而且“控制整个产业链从牧场开始”,充分向消费者展示其对产品品质的管控能力。近期药品市场上曝出“问题胶囊”事件,相关的制药企业市场损失惨重,消费者更是心有余悸,后续的负面效应难以估量。

  社会学家指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道德停滞或倒退的反差,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尖锐而深刻的矛盾。在暴利诱惑与驱使之下的商业浮躁之风遍及实体经济各个行业,只要赚钱,什么缺德、无良及伤天害理之事都能做得出来,这是对消费者最致命的伤害。中国商人的聪明全球人都知道,但中国令世人尊重的企业家却为数不多。提振内需,实体企业责任重大,应怀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善待广大消费者——他们才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在企业资源要素之中,最宝贵的资源当属客户资源,而决定客户资源的一定是终端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信任和选择。日本着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理念是“敬天爱人”,主张从骨子里尊重消费者,用心用德去经营企业,以良知、智慧和诚信做好每件产品,如维护生命一样保护企业的信誉,赢得消费者持久的信赖。现代工商文明建立在企业充分尊重消费者权益之上,中国实体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商业素养,深植工商文明理念,培育本土消费者群体的信任根基,惟如此,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基业常青。

  升级转型机遇可期

  企业的发展,应当以极为敏锐的眼光看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消费主导型趋势的悄然到来。一个拥有13亿人口消费市场的经济体,一个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上升阶段的新兴市场,需要一个体系完整配套持续创新的实体经济与之相适应。随着国家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向家庭倾斜,中国必将很快形成一个实力可观的中等收入阶层。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仅能生产出更多的耐用消费品和质量较高的服务,而且也是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主力军,从而使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进入新的良性循环阶段,使实体经济和内需消费共同迎来升级转型的大格局。这是一场令全球企业家都倾入注意力的好牌局,中国企业在这一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实体企业应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练好“六化”的基本功,方能置身于“主角”的定位上。

  一是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与物联网提升管理、拓展市场、持续交易、降低成本和实现收益。目前我国大部分实体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刚刚起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巨大。

  二是精细化。粗放经营是我国实体经济屡犯不改的老毛病。投资粗放、设计粗放、工艺粗放、加工粗放、成本粗放、管理粗放现象比比皆是。产业升级,必须将上述所有的粗放行为置入精细化制度中予以刚性管理,在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之中获取效益的提升。

  三是益众化。在大众消费时代来临之际,企业必须改变在改革开放之初短缺经济时期“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生产逻辑,促进、挖掘大众的消费潜力,引领和满足大众的消费升级,消费满足应是所有企业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懈追求“众望所归”应是企业家的最大价值取向。

  四是效能化。我国能源短缺和实体企业的能源浪费反差极大。能耗过高这一关若过不去,实体经济很难实现结构转型。节能降耗经济和社会效益前途无量,企业自身效能化经营才真正是关键所在。

  五是品牌化。茫茫商海、浩浩产品,品牌是消费者识别和选择消费的重要坐标。应注重对本土品牌的培育和保护,使品牌具有质量保证效应和诚信承诺效应。品牌化将是实体与消费升级牌局中最深厚的功夫。

  六是价值化。企业家的良知与信念将是未来经济格局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文明、善良、敬重与回报社会以及实业报国等等价值要素在今后的岁月会越来越厚重有力——比自由现金流更会源远流长。

刘国忱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CFO
每日关注 更多
刘国忱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