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廊坊市《政府工作报告》

代瑞红 转载自 廊坊市政府 | 2012-06-15 11:32 | 收藏 | 投票

  廊坊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勇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先行军

  谱写廊坊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新篇章

  ——王爱民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月12日,市长王爱民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市人民在中共廊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锐意进取,团结实干,“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一系列重大发展思路加速转化为现实成果,全市呈现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廊坊视察并对我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实力跃升新台阶,向强市行列大步迈进的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1万元,均实现了翻一番;全部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53.7亿元增加到195.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4.3亿元增加到10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翻两番,分别达到451.5亿元、909亿元、85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3.6亿元,增长2.3倍。五年中,全市经济总量由全省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全部财政收入由第九位提升到第六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第七位跃居第四位;贷款余额由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实现了从“小廊坊”到实力廊坊的历史性跨越。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全面提速,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五年。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372项,是“十五”期间的6.5倍。富士康、华为、润泽信息港等一批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建设,大连万达、香港新世界等众多大公司、大集团接踵而至。京廊同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市经济形成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劲态势。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经济加速转型,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9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会展旅游、休闲商务、金融服务、健康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1.5亿元,是2005年的2.5倍。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3.5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完成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保持领先水平。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乡建设全面突破的五年。大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城镇化率达到48.8%。市区拆临拆违基本完成,实施改造了20个城中村、8个棚户区、52个旧住宅小区,累计拆除650万平方米,占既有建筑面积的24%。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27亿元,实施了156项重点城建项目,谋划建设了万达广场、广阳CBD等5个城市综合体项目,改造了28条城区道路,整治了34条背街小巷,打通了5条断头路。高标准建设了33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启动实施了47个新民居组团。

  ——过去的五年,是廊坊环境优势更加彰显,基础支撑全面加强的五年。省级以上园区数量和面积均居全省第一。交通建设投资完成113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824公里,分别是“十五”期间的7.1倍和2.8倍,9条高速公路直通京津,8个县(市、区)开通北京城市公交。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5%。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152元提高到202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621元提高到7589元,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168亿元,是2005年的1.7倍,城镇居民百户拥有汽车22.7辆,是2005年的5.7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25.3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

  “十二五”时期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王爱民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廊坊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率先发展的重要跨越期、经济转型的全面攻坚期。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速转型和加快发展双重任务,在京津冀加快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抢抓机遇、高端错位、强势崛起,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步伐,基本建成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标志性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和城乡发展格局,把“两个率先”奋斗目标贯穿落实于“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勇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先行军。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达到省要求。

  根据上述思想和目标要求,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未来五年,我们将加速构建高端产业结构,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体系。坚持以电子信息和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引领,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农业,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 

  ——未来五年,我们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深入推进城镇化进程。全力实施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围绕建设繁荣舒适的现代化城市,投资2760亿元,实施1000个重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的目标。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城乡形态优美、产业支撑有力、功能配套完善、体制机制顺畅、充满发展活力的统筹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新民居建设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未来五年,我们将以环首都经济圈建设为重点,深度做好对接京津这篇大文章。抢抓环首都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快与北京的交通路网、产业项目、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对接,把廊坊建成高增长、高技术、高收益的产业隆起带,环境优良、宜居宜业、互通互建的城乡示范带。到2015年,环首都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同时,充分利用津廊特殊历史渊源和长期形成的合作基础,推动与天津的基础设施共建、比较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将大力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发展环境新优势。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形成“八纵十六横二联”的干线公路网,建设便捷高效的现代公交体系,建成一批重大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工程。强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加强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以廊坊精神为主体内容,以龙凤文化为特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城市文化品牌。

  ——未来五年,我们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十二五”期间,切实做好增收、就业、住房、教育、文化、医疗、社保、安全等各项民生工作。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生活环境质量大幅提高,使“幸福廊坊”成为响彻京津冀城市群的靓丽品牌。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王爱民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力求高点起步、创先争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项目质量建设年。立足高端定位,坚持招商选资,全面提高项目引进档次、服务水平、配套能力,切实抓好600项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围绕龙头抓配套。以华为、富士康、新奥、润泽信息港等项目为龙头,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加快龙头带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步伐。着眼提升对重大项目的承载力,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加快建设交通、医疗、商贸、休闲等服务性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电力设施。在建项目抓服务。加快浙商新城、天久碳纤维等490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首钢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通用磨坊食品加工中心等350个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中华电动汽车、中建集团建筑机械制造基地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如期开工。新上项目求高端。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引进有实力、有经验、有品位的投资商,建设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园区型、基地型项目。以电子信息、休闲商务产业为主导,大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强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选项目,沿着产业链条上项目,打造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作机制抓创新。建立科学发展成果暨重大项目调度考核招商中心,强化重大项目联审制度。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精良增长发展理念,按照错位、抢位、聚焦的基本策略,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更有内涵、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以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式发展为途径,突出发展创新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基地建设。完善通讯设备、平板显示、互联网数据服务产业链,着力培育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规模;以燕郊、永清、大厂医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全市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积极谋划引进一批新型能源项目,培育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万庄国际总部生态城、永清京润新城等项目建设,推进中国联通数据中心基地尽快落户,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实施150个企业技改项目。加快钢铁、建材、家具、印刷、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步伐,重点实施霸州钢铁、大城保温建材、文安人造板、三河印刷装订等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推进绿地食品城、香江全球家居CBD、胜芳家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高水平完成廊坊科技谷园区规划,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启动10个孵化基地型龙头项目。加快建设河北廊坊新兴产业技术转移基地,强化清华科技园带动作用,做好国家级孵化器申报前期工作;完成广阳、安次、三河孵化园规划,打造环首都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支持管道设备研究中心、石油钻井研究中心列入省级建设计划。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三)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康体休闲业。瞄准京津高端需求,依托高尔夫球场、温泉等资源,加快建设首创养老产业基地、国寿生态健康城、中青旅温泉健康城、鲁能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三河空港物流园、嘉民物流商务园、香河小商品交易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廊坊、燕郊、霸州三大物流节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新奥“梦廊坊”文化产业园、中国地质文化产业示范园、三河文化创意产业园、阳光红岩领袖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国华影视产业基地、成功大广场、中国北方乐器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出台金融后台服务企业支持政策,加大域外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发展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等金融后台服务业,努力建设现代金融业基地。争取外资银行后台服务中心落户廊坊,加快建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推进会展中心升级工程,建设多功能现代综合会展中心。提升“5·18”、“9·26”等重大展会档次,做大做强品牌展会。加快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

  (四)高水平构筑园区载体平台。推进园区建设扩面提质,增强承载力和吸附力。加快建设高端园区。重点推进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朗泰新能源组件、北京荣喜生物医药等20个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推进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厂潮白河工业区等13个园区争列省级工业聚集区。提高园区规划水平。对标苏州工业园等先进园区,聘请国内外顶级规划机构,完善提升园区规划。创新园区开发机制。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建立开发商退出机制,把好项目准入关,对于低端低效项目实施“腾笼换鸟”。完善园区功能。

  (五)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按照“生态、智能、休闲、商务”城市功能定位,以主城区为重心,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城建开发改造,重点实施9大类、18项重点工程。城市规划提档次。结合“十二五”规划与首都新机场、京沪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建设出精品。计划投资880亿元,重点实施“一区、两带、一城”工程,以万达广场、苏宁广场、光明交通枢纽中心、广阳CBD为重点,打造城市核心商业区;以市民中心、银河新区、龙河景观带、尖塔片区等项目为重点,打造南北两个休闲商务带;以中远总部基地、艺林文化公园为主体,打造万庄生态新城。启动8个大型立交桥涵、2个长途汽车站建设。城市管理更精细。强力推进“数字廊坊”建设,完成市区基础数据三维数字系统,拓展市区交通管控系统和城市网格化管理覆盖面,向永清、固安、大厂、香河延伸。不断扩大城市品牌影响。

  (六)切实加强“三农”工作。落实农民增收政策。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稳步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启动“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0万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落实好“111行动计划”,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农户参与度达到63%。规划建设中国国际农展博览园、大厂现代农业示范区、永清现代农业示范园等1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加快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创建40个千亩蔬菜标准园,新增设施种植面积8万亩。积极推进新民居建设。全面启动建设180个省级示范村,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龙河、鲍邱河治理和文安县城防洪堤三项重点工程,更新补打机井1000眼,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0万亩。投资8000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开展农网改造和农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电网一体化。扎实做好抗旱防汛工作。

  (七)提升对接京津的深度和广度高起点、大手笔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带动对接京津实现新突破。推进“四区六基地”建设。环首都县(市、区)45个园区和基地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加快实施航天精密机械加工、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北汽控股汽车生产基地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制定分解招商目标任务,组织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确保“四区六基地”建设高点起步。推进京津廊规划对接。统筹编制环首都县(市、区)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实现高端定位、三规合一。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快京台、密涿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廊沧高速、密涿支线高速年内建成通车,谋划津石、唐廊高速前期工作,形成“三纵五横两翼”的高速路网格局,构建京津廊半小时同城交通圈。全力做好京沪高铁通车准备,增加廊坊停靠班次,进一步谋划京廊快速轨道交通,加大轻轨M6线盯办力度,谋划与首都新机场路网对接。加快京廊通讯对接,环首都县(市、区)固定电话接入“010”区号,移动电话实现与北京同城无漫游。

  (八)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把环境作为第一竞争力,打造优于周边区域的发展环境梯度差。提升政策环境。强化重大项目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土地、财税等优惠政策。对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扶持措施。加快发展小额信贷、信用担保等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优化服务环境。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向环首都县(市、区)和园区下放审批权限;加强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推动市、县联网审批;推进政研企、政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研发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巩固生态环境。完成造林17.5万亩,新增园林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推进龙河湿地生态景观公园、凤河水系等11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垃圾焚烧发电及配套工程,年内投入试运营。改善人才环境。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活力,制定实施“5256”人才工程计划,出台财政资助、住房安置、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专门政策,规划建设高标准人才创业园和人才家园,五年内引进5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落户20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形成50个科技创新团队,培育6000家小型科技企业。着眼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培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休闲旅游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机制,打造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善于包容的廊商团队。强化信用环境。启动廊坊社会信用监管平台二期建设,将信用体系向各县(市、区)延伸,构建信用政策法规、服务、文化、监管、区域联动五大体系,实现全市域信用信息的实时互联共享。营造体制环境。以推进国企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体制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精心抓好企业上市融资服务,力争1~2家企业实现上市。

  (九)全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保主要民生工作省内领先,进一步缩小与京津差距。集中力量办好12件实事,突出解决好市区公交、教育等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就业规模。对返乡农民工、“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实行重点帮扶,新增城镇就业4.2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强化养老保障。市辖区80%的社区建立家庭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家庭养老服务站,养老呼叫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社区。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床位新增1200张以上。实施助残工程。重点扶持6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2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新增残疾人就业1000人。强化住房保障。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000套,其中限价房1000套,经济适用房2000套,廉租房2000套,公共租赁房10000套。年度归集住房公积金12亿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5亿元。改善居住条件。投资4500万元,实施旧住宅区改造,改善面积2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000户。投资8亿元,新建6座集中供热站,新增供热面积760万平方米。投资4200万元,启动市区55万平方米建筑供热和节能改造。开工建设廊坊热电厂。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全面提升公交水平,新建5座公交场站,调整、新增公交线路,增加班车数量,增设公交专用道,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以上。新建改造8条市区道路。投资7000万元,建成市区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建设6个公共停车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廊坊一中创建全省一流高中。新建3所公立幼儿园和开发区四小,实施廊坊六中扩建、四中迁建和管道局三小整体重建工程。加快人大附中、景山学校分校和中国国际化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投资13亿元,实施人民医院、管道局中心医院、开发区医院改造升级工程,新建市第二人民医院、爱德堡医院,新增床位3000张。投资1.1亿元,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加快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困难群众定点就医、门诊补助和住院救助制度,建立县级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城镇低保对象和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参保率、参合率保持100%。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报刊亭200个,两年内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月月有数字电影。加快建设市区体育场馆和农村健身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饮水工程。新建、续建8座水厂,解决农村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实施“立体防控”工程,建立市县乡三级城区街面巡控网,市级实现24小时全天候见警,完善县乡村治安巡逻队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障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        同时,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6‰以内。深入推进领导大接访、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一步做好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重视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地震、地方志、档案、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个人简介
优投创始人(优投空间+优投学院),为创业者提供“空间+服务+学院+投资”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管理学博士, 资深创业导师,天使投资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并帮助项目成长。 目前优投在全国布局中,欢迎外部合作。
每日关注 更多
代瑞红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