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人口红利

叶檀 原创 | 2012-06-20 09:2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围绕数量的争议是愚蠢的,在为人口红利消失、为项目流失而担忧时,不要忘记劳动生产率、企业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笔者在中国各地,看到无数的工地在同时动工,在贵阳,规划中与在建的有四条轻轨,而在苏州,将建成五条地铁。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整个城市尤如大工地,每个城市都有拨地而起的新区,笔直宽阔的道路与优美的绿化带,政府在率先搬迁到新区后,通常会半强迫本地大企业与金融机构搬迁到新区,目标是为推高新区土地价格 助阵。

  这样的场景既会让人感受到经济的活力,感受到中国东部与中部的经济洼地正在被填平,也会让人频生忧虑,如此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是否会造成行政傲慢下的大规模资源错配,丧失改革的良机。尤其是看到整洁的新区、无数的房屋、晚上一片漆黑,更是如此。

  没有人比中国人更辛苦,常态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笔者的办公楼外晚上十一点钟停了几十辆出租车,等待疲倦回家的深夜加班族。不仅工薪族如此,很多官员也常 常如此,在一个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当地官员告知已经几个月没有休息,为招商、吸引大项目,正在迎头追赶的中西部城市更是如此。很多人痛恨官员大吃大喝, 不过一天要喝五顿酒、每次喝酒都要虚与委蛇,盯着项目而去,如此喝酒等同于慢性自杀。没有下班时间,没有性别,没有家庭,这就是很多人的常态。

  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负债率上升,很多人归咎于人口红利消失,因此主张提高生育率。这种线性的看法是片面的,也是对历史的误读。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是效率提升的过程,农村土地承包提升了农村的生产效率,劳动力流动提升了企业劳动效率。

  人口红利不是主要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中国人口增长高峰期,中国的经济受到计划经济的制约陷于崩溃:人口多,却没能成为有效劳动力;人口多, 没有成为有效消费群体。最典型的是,大规模知青进入农村,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劳动效率,相反,让农村陷入更深的贫困之中,直到逼出农村的土地改革。

  陈志武先生曾经提出命题,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资源错配,导致的结果是越勤劳越贫困,越工作越低效,甚至产生价值耗散,越工作越糟糕,对经济的破坏越严重。

  只有在制度释放了劳动能力与消费能力之后,人口的规模与效率才值得进行经济考量。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此后中国的经济效率大幅提升,在全 球处于增速前列。目前社会热点议题如户籍、如垄断等等,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新一轮的制度滞后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效率。中国需要的是打破制度桎梏,发挥新一轮 的资源效率配置。

  根据《经济学人》2009年的报道,综合UBS与OECD数据,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全要素生产 率年均增长4%,同期印度2.6%左右,巴西0.3%,俄罗斯0.2%。而据OECD的数据,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仅1%左右。上述 数据能够印证中国此前近二十年的发展,主要不是因为人口大量增加,主要是制度释放了劳动效率与创新能力。否则,印度的效率应该高于中国。

  各国经济效率在次贷危机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08年,美国每小时劳动者效率增长率高达4%,中国为7%到8%,原因在于当年美国企业为免破产节约成本 大量裁员,而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受金融危机影响,近两年全球劳工生产率开始明显下降,美国经济谘商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劳工生产率为 3.6%,2011年仅为2.5%,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产出增速下降。与其他国家不同,早在在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就开始下降,这说明制度 红利逐渐消失,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开始盛行,每单位GDP所需要的资金量越来越大。

  仅举一例,可以说明制度效率之低。中国劳动 者迄今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有效的专业培训,专业技术教育没有形成国策,教育资源被大量浪费在无用的评比与无聊的课程设置之中。以发达的珠三角为例,乌坎事件 显示当地村民的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或者高中以下,笔者约十五年前参加对上海郊区的调查,村民教育情况与乌坎村大同小异。

  大量的新进劳动力的职业技能都集中在中低层次,中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左右,发达国家普遍在40%以上,印度、巴西、印尼等发展中国 家,该指标超过6%。中国的职业技术人员、高素质劳动者奇缺,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根据美国商会3月26日公布的年度行业气候调查结果,43%的美国在华 投资商认为“管理层人力资源掣肘”是其面对的最大商业挑战,而去年这一比例为30%。美世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1年至2011年,中国企业高管的工资 成本增长了118%。

  根据中国央企中智公司的研究数据,中国的劳动力报酬增速比生产率增速要快得多。让劳动者分享改革红利没有错,但效率赶不上红利,权贵阶层不愿意让度红利,所谓增加报酬就成为通胀与低效的同义语。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期,中国需要的是技术培训,是专业的工人,而不是源源不断的农民工。

  从 2005年至2010年,工人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全负荷成本只增加了4%。20个中国省份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 20%以上,四川省甚至超出了30%。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工人的年平均产出增幅为10%,几乎五倍于美国生产率的增长水平。虽然在未来五年预计中国年平均 生产率可保持8.5%的增幅,但仅为工资增速的一半。

  有一组耳熟能详的数字。

  苹果公司从每一台 Iphone手机中,赚了187美元,而从事硬件生产的美,日,韩,台等拿到了187美元,从事组装的中国内地只拿到了6.54美元。从2006年开始, 全球最大代工企业也是苹果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利润下滑,一台iPhone,在台湾分配的利润是2%在美国是58.5%,而一台iPad,在台湾是2%, 在美国是30%。

  这种比较证明了一个被刻意漠视的事实,创新意识、整合能力与制造车间,在全球的产业链条中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如果中国继续维持大规模的劳动人口与低廉的工资,就会陷入制造车间陷阱,说中等收入陷阱还嫌太乐观。

  至于人口增长,让我们引用一个历史数据。据曹树基先生研究:在最近十年中,中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是千分之五,与上一个十年相较下降了0.5个百分点。千分 之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从人口史的观点看,清代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虽然只有千分之五,但一百年间人口可以增加1.65倍,两百年间可以 增长2.71倍。后人称为“人口激增”。1949年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长期维持在千分之二十左右,是名副其实的“人口爆炸”。我们现在的人口增长速度和 清代是一样的,其实仍然是“激增”。

  另美国CIA估计,2011年中国实际人口出生率为12.31%,美国为13.68%, 高于很多学者的估计,印度则为20.6%,世界平均为19.14%,处于激增水平,地球将不堪重负。而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年出生 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处于较低水平,但总体仍将上升,这两年处于生育高峰期。

  人云亦云要不得,人必须有尊严地生存,有价值地生存,与地球和谐生存,理性至关重要,历史不能遗忘。分析经济也好,分析人口也好,概莫能外。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