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许小年:这次真的不一样

韩雪亮 原创 | 2012-06-20 13:42 | 收藏 | 投票

对话—— 许小年:这一次真的不一样

温馨提示:文章中宋体为许小年在金融家专栏的内容,楷体为愚人的拙见!不足之处,请见谅!

jrjia | 2012/06/19 | 1条评论 http://www.jrjia.com/2012/06/19/3867.shtml

我最近拜访了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家,他们认为现在的形势较2008年更严峻。在经济下滑之际,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财政刺激上。就像吸毒上瘾,每次讨要鸦片,而且剂量一次比一次大。但这一次真的不一样了,不仅我们的鸦片存货见底,而且到了真药难救的地步。

 

中国奇迹的欢呼声中,我们的GDP增长从2010年一季度12%的顶点一路下滑,到今年一季度的8.1%我认为这不是常规的经济体系循环,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告终结。我最近拜访了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家,他们认为现在的形势较2008年更严峻。在经济下滑之际,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财政刺激上。

晚生在2010年品读“美国危机三部曲”的时候,对联想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甚为担忧。原书作者在书中不断的讨论的一个主题,即“美国走的是日本的路子”。日本的什么路子?大家都知道,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直线下滑,直到今天日本尚未恢复元气。当时作者在“美国危机三部曲”中就预言了美国经济的衰退。映射自身,虽然我们坚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然而却有不断地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在某些时候,美国似乎成了西方的代名词。从而自己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难免会被烙上美国的痕迹。

晚生不同意许小年关于“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宣告终结”的观点。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点仍然会以投资拉动,这里的投资更多的会集中在基建(包括房地产)等相关领域。尽管当前上峰致力稳定房价,但并未有力的政策出台,刚性的需求依旧难以遏制。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的建设都需要投资,而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更需要投资。从产业结构调整上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开始从东部沿海向内地转移。在这一点上,晚生有一点历来都看不明白:东部经济已经凸显,上峰力主推进西部建设,而中部似乎形成了一个真空地带。如果还不能改变着一个布局,那么不久将会形成哑铃经济。当两头沉重、中间单薄的时候,从中折断势必发生。但不管怎样,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点依然在投资。

就像吸毒上瘾,每次讨要鸦片,而且剂量一次比一次大。但这一次真的不一样了,不仅我们的鸦片存货见底,而且到了真药难救的地步。

如此说来,当年那四万个亿的拉动着实是不妥。但仔细品味那四万亿的刺激计划,身处实体经济体系的中小企业并未从中感到温暖,相反倒是那些已经“毒瘾”很深的“主儿”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就其鸦片本身而言,并没有错。用好了、用对了,鸦片对于治疗疾病也是良药;但相反,真的就是亲者痛、仇者快。

在过去十年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GDP增长的1.3倍,形成了大量的过剩产能,供需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我们不得不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但是现在外部需求萎缩,传统的投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

晚生认为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是需求没有被拉动起来的问题。当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需求却始终未被刺激到时,供需矛盾才显得愈加突出。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国人真的不踊跃消费吗?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国人到美国旅游,过后,很多商店都会被抢购一空?回来还发现,每款商品上都打着“made in China”字样。国人到国外旅游,买国货!晚生随未到过国外,也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相信空穴来风,有这种传闻必然有其依据。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而放弃国内市场?这其中的原委,着实令人深思!

晚生也不认同“外部需求萎缩,传统的投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的观点。从外部市场需求萎缩推导出投资模式走到尽头,力证不足,在逻辑上也极有待商榷。放弃13亿人口的市场,转而坚持一味地去攻占几个亿人口的市场,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另外,有关国人辛苦的劳作所早就的成果,自己并未享用多少,反而被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人们从中得到不少福利。改革开放一直走到尽头,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转向的问题。

此时,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不再是资金,而是投资机会的缺乏。当大型的钢材企业种菜养猪、当造船厂因订单不足而裁员停工,银行的贷款对他们有什么用呢?即使企业使用这些贷款投资,也不过是在增加一些没有销路的产能。

晚生跟随导师研究中小企业融资,也和实务界人士有所交流。中小企业融资难,似乎是学术界历来的提法。但3年下来,晚生形成的一种认识却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伪命题。排除那些本身就不想发展的中小企业外,其实现实中也不乏资金。正如许小年所说“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不再是资金”,但也不是其所说的“投资机会的缺乏”。晚生认为关键因素在于被人为性的加以约束的条条框框,现实中的资金被锁定到固有的资金池里面,而不得随意流动。鉴于这种原因,富裕的资金不得不大量流入股市、房市,但鲜有流入到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工业企业。因此,当前的重点打通各个资金池,合理引导资金的流向。

至于许小年所说的钢材企业种菜养猪,这难免有些夸大其词。未来的基建等包括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建设对钢材还有着很大的需求。关于公司裁员的问题,这得看是什么公司。此外,就广东地区来说,工厂不是裁员与否的问题,而是用工荒的问题。尽管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但很大企业不再包食宿。因此,工人所得到的实际报酬,在很大情况下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此外,投资的结果页不见得是“没有销路的产能”。13亿人口的大市场,怎么可能没有需要?关键是如何把这个需要变成需求,这才是根本。

要渡过当前的难关,需要做的应该是重提市场的作用,重振民营经济,加强产权的保护。否则企业家不能预期未来,就不会有长期的投资计划,也不会投入资源进行研发与创新,因为他们不知道风险巨大的投资创新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一点,晚生十分赞同。不过,近观当前的政策导向,似乎并不明朗。当前的创新业聚焦金融领域,就实体经济、尤其是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的力度并不够。金融创新超越实体经济内的创新力度,虚拟经济得不到实体经济的支持,必然会带来颠覆性的整体崩盘。最近发生的美次贷危机、之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即是最好的例证。适度的金融创新是必要的,但过度的金融创新就如同过分的吸食鸦片。任何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繁荣,到任何时候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海市蜃楼。

用诺贝尔奖得主诺斯的话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并非因为它当时的蒸汽技术最为先进,而是因为英国第一个建立了保护私人产权的制度,有效的产权保护,刺激了民间的投资和金融创新。诺斯因此称工业革命的实质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制度革命。工业革命的成功已经证明是和私人产权的有效保护密切相关。没有私人产权的保护,就不会有工业革命的产生,也不会有持续不断的革命性创新。

回顾我国产权保护的状况,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趋势与愿望是相反的。

首先,在法律上和现实中,国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地位和待遇不同。近年来国内就发生过多次侵权事件,地方政府以低价强行收购民营的油田、矿山和企业,有些地方甚至动用了公检法没收和处置民间资产,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在弱化。

第二,由于司法改革的滞后,司法体系不能独立有效地运行,产权纠纷的界定往往因当事人和官员个人关系决定,而官员个人利益的卷入和个人判断的任意性,实际上使法治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法律不能提供可靠的产权保护。

第三,在加强征管的政策背景下,各级政府开展收税和收费的大竞赛,巧立名目,或者执行过时的规定,企业不堪其扰。据我所知有企业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打点各类收钱的官员,这类竞赛已经成为侵犯企业的方便工具。

第四,政府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制定了日益繁琐的管理方法。为了生存或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企业不得不按照潜规则与政府打交道。我非常赞同企业要守本分,但是要想企业守本分,首先政府要守本分,逼良为娼还不是最可怕的,回过头来的扫黄才是致命的一击!

第五,社会上的仇富心理严重,民粹主义泛滥。国内目前财富资源分配状况在不断恶化,原因是资源和市场占有的不平等,以及制度造成的机会不平等。国内各种因为身份和地位造成的差别,是起跑线上的不平等,是第一次分配中的不平等。如果不去纠正,而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重点线上,用行政和税收的手段进行二次分配,则治标不治本,非但无法缩小贫富差距,反而会削弱社会对产权的尊重,鼓励隐性和显性的打土豪分田地。让资产所有者没有安全感, 对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不可能有长远的打算。

经过3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拥有财产,因此产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如果我们一味地空谈,拖延时间,经济和社会的问题不断积累,有可能超过我们脆弱的社会结构所能承担的范围。所以,我再次呼吁及时启动改革,回到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上来。

关于这些,晚生有一点要提出的是,谁来保证占国人比例最多的农民的权利。当前新农村建设,把土地、宅基地都要收回。不日前,打电话回老家,得知村里已经开始禁止私人建造房屋。但面对新农村改造所建立的那些新房,诸多农民依然是望洋兴叹!诸多农民感觉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攒下来的那点儿财产正在被剥夺。且不说保护的问题,但就政策不能如数落实,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更别提以后的安置和未来的权益保障等等。

个人简介
副教授、硕导,管理学博士;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含合著2部);IACMR联络员、论文评审人,省经济战略学会专家组成员,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等期刊匿名…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