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吸取“4万亿”的教训

苏培科 原创 | 2012-06-03 09:24 | 收藏 | 投票

  近日,湛江市长王中丙在国家发改委门前亲吻项目批文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人们对“4万亿投资2.0版”的担心。但随后又被一份来自湖南省下达中央精神的文件给予了侧面回应:“国家层面有‘两个不可能’,第一不可能出台像2008年底那种大范围、大规模的4万亿投资政策;第二,不可能松动房地产政策。”

  虽然不会再有“4万亿”,但目前的阵势与“4万亿”时极为相似,经济增速出现了滑坡,稳增长的产业振兴政策此起彼伏,“跑部钱进”让发改委门庭若市,在经济刺激政策面前有人欢喜有人愁。

  有人说:“市长很开心、公众很忧心”,“吻”增长会不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目前确实很让人尴尬,上一轮“4万亿”造成的消化不良问题还没有解决,经济增速又开始出现滑坡,现在政府投资如果再贸然“钱进”,搞不好会制造出更多的产能过剩,会“刺激”出更多的半拉子工程,会让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更加被动。在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的选项里,目前似乎只有投资是主动选项,也是最快的选项。这就不难理解政策为何要大肆鼓励民间投资和发改委为何要加速审批“铁公基”项目,但让人担心的是,目前整体处于产能过剩的钢铁业也被批准“大干快上”,湛江市长王中丙激动的像范进中举一般,但让处在转型途中的企业痛哭流涕,转型已经棋至中盘,如果开始放松,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又将半途而废。这一轮实体经济领域中的问题之所以严峻,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上一轮该淘汰的没被淘汰,苟延残喘地将恶果累积到了这一次,而且“4万亿”从某种程度上还助长了恶果,反而让问题更加复杂化。

  当下,虽然“稳增长”很迫切,但一定要吸取“4万亿”的教训,经济刺激计划要志在长远,千万不能再病急乱投医,不然迟早还得还。

  首先,要减少“跑部钱进”的行政审批制度,缩小发改委的权力职能,加大财税支持的力度。

  “跑部钱进”之所以遭人诟病,主要是由于行政审批和部门利益化导致寻租行为盛行,从而政府投资的效率大打折扣,中间环节巨大的疏通成本导致很多项目要么进展不力,要么实际投资不足,结果有的成了半拉子工程,有的项目不堪成本负担就以亏损告终。而且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缺乏监督和透明度,财政支出相对比较随意。当务之急:一要尽快为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二要约束和缩小发改委的权力职能,审批程序要接受监督,要公开透明,必要时采取“预披露”制度,在审批之前将项目计划书在网上公开,接受外界的质疑和评判,让行政审批更加客观公正;三要建立起项目进度和落实情况的持续跟踪体系,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以保障政府投资的有效性。

  当然,在目前实体经济情绪悲观的情况下,政府也不能不作为,政府刺激经济的公共政策切勿再开小灶,应该加大财税支持的力度,减税政策应该继续扩大范围和比例,减轻宏观税负,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营造良好的企业生长环境,帮助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其实,对“跑部钱进”和政府投资加以限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为了避免像“4万亿”那样的挤出效应,政府投资项目如果盲目冒进,各大部委发布的那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文件将会被“挤”成废纸。

  其次,要诚心诚意地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要放开各大领域的牌照,打破垄断和特许经营的局面,平等对待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非公经济36条”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并且在2010年还出台了非公经济“新36条”,结果这么多年来民间资本一直被挡在“玻璃门”外,各种限制性规定和附加性条款屡屡让民间资本遭遇“弹簧门”,在“4万亿”和天量信贷的错配下,反而出现了“国进民退”,现在又迫不得已向民间资本放开。从最近铁道部、卫生部、交通部、证监会、国资委、银监会纷纷发布支持民资进入的相关文件来看,文件的动静确实比之前大很多,而且出台了很多细则,也相对比较具体。但是诚意仍然不够,其出发点都是围绕在现有框架下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增资扩股和“跑龙套”,特许经营的牌照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如果不彻底放开牌照让民间资本独立自主地参与竞争,垄断仍然难以打破,反而国资是在借民资做大,民间资本没有任何主导性可言。比如证券业,只让民间资本参与增资扩股,而不放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特许经营的牌照,只允许那几家吃偏饭,如此之格局怎么能够打破垄断?因此,在经济最困难时吸引民间资本来挽救经济,那就得拿出诚意。

  同时还要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给民间资本设置一道合法的“安全门”,不然民间资本做起来之后,权贵资本就会来伸手“摘桃子”。如果对合法的民间资本缺乏保护,对权贵资本缺乏约束,民间资本如果缺乏安全感,官商勾结就会盛行。

  第三,不能再把银行搭进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更多地支持结构转型中的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商业银行按照真正市场化的规律来运作,告别“第二财政”的角色。

  “4万亿”制造的“信贷井喷”,将中国银行业牢牢绑在了地方融资平台和“铁公基”项目上,风险至今没有化解,如果继续让银行“钱进”铁公基项目,风险谁来承担?因此,对发改委批复的项目不应该再让银行继续做配套,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将更多的信贷资源配置给转型过程中的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避免像上一轮那样发生信贷错配。

  第四,不能为了经济增速而牺牲经济结构转型,刺激计划得有原则。尤其在目前,转型期的企业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如果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到位,很有可能结构转型会半途而废。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牺牲一点速度是必然的,如果新兴产业能够形成燎原之势,经济结构转型能够成功,则是用短痛来规避长痛。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能否成功?振兴新兴产业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让人很忧虑。尤其目前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都是政府行政规划的,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如果“跑偏”,风险也很大。

  第五,刺激内需不能再空喊口号,不能简单地搞“产能过剩下乡”。

  刺激内需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外需的不景气,但启动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喊喊口号。我一直说,启动内需必须要解决“有钱消费、敢于消费和放心消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钱消费就是得让老百姓口袋有钱,收入分配体制就得尽快改革,不然两极分化很难有效启动消费;敢于消费就是得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生老病死、教育等如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才敢于把对冲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存款拿出来消费,显然当务之急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放心消费就是得让国内产品质量过关,没有黑幕,大家才有信心去消费国货。

个人简介
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新闻主编、财经评论员。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秘书长。spk518@163.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苏培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