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议大林业——富与美:二者兼得之

党双忍 原创 | 2012-06-03 12:21 | 收藏 | 投票

  2012年,刚到林业厅工作的前三个月,即3月、4月、5月,连续三次去汉中考察学习、检查指导工作。每次身临汉中,都为其生态之美、大林业发展前景之阔所吸引。兴奋之余,激情写下《秦巴最美是汉中》一文。最近,去榆林考察学习、检查指导工作,感受了榆林“决战大林业、构建生态美”的浩大场面,并为榆林经济社会的空前繁荣与富足所震撼。由此,“大漠榆林”,“秀美汉中”,在我的脑海里形成鲜明而强烈比对、反差。

  记得我第一次去榆林是在1986年。当年是跟随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赴陕北视察灾情,指导抗旱救灾。因为这是第一次,所以记忆深刻,终生难忘。20世纪90年代,也曾多次去榆林开展调查研究。扎根在我记忆中的是:气候恶劣,生态脆弱,土地瘠薄,百姓穷苦。进入新世纪后,因我去宝鸡工作,去榆林的机会少了。在2006年之后,我已经有6年时间未曾到过榆林,偶尔从电视、报章等传媒中获知一些榆林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无疑,这些是数字化信息,毕竟带有模糊性、概念性,不够直接、不够感性。这次实地考察学习,使这些信息变得真实、具体、生动。

  财富激增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标志。财富,可以具体表现为迅猛增加的公路铁路、汽车火车、高楼大厦、厂矿企业。榆林财富增长,可以从榆林沙漠之中迅猛崛起的一幢幢高楼、一座座厂矿、一条条道路,以及一辆辆奔腾不息的汽车得到强烈印证。财富,也可以抽象表现为一系列数字:2011年榆林市GDP2292.26亿元,人均683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城乡居民收入迅猛增加,财政收入增加更猛烈。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58.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25亿元。全市财政支出达到316.1亿元,人均接近万元。两相比较,汉中常住人口比榆林常住人口还多一点,但汉中的经济总量比榆林小多了。2011年汉中市创造的GDP647.48亿元,人均GDP18952元,不足榆林三分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3元。两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小,但财政收支差距更大。2011年汉中市财政总收入只有64.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仅23.55亿元,财政支出159.25亿元。

  从财富以及财富增长的角度,我为榆林所感动,我为榆林所骄傲、所自豪。但是,如果要有人问我,你喜欢榆林还是喜欢汉中?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喜欢榆林,更喜欢汉中。我喜欢榆林,尤其是喜欢夏秋时节的榆林。我喜欢汉中,喜欢汉中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两相比较,榆林之富,汉中难以比拟;汉中之美,榆林难以比拟。其实,细细想来,富与美是人们的两大基本追求。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而言,货物和生态都具有财富性质,两者都能满足人们追求幸福的需要。只不过,生态财富与货物财富具有不同属性。生态财富具有外部性、公共性,不具有排他性,难以确定产权边界,市场交易困难,所以现在的经济学虽然发明出了计算货物财富的工具,但还没有发明出计算生态财富的工具。因此,要用数字来比较汉中的生态财富与榆林的生态财富,现在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里,我想提供几个概念,试图通过这些概念描述两者生态财富差别。汉中的森林覆盖率大约60%,榆林的林木覆盖率大约30%。汉中植被以乔灌为主,榆林植被以灌草为主。有林地每公顷蓄积量汉中为52.6立方米,榆林只有11.6立方米。汉中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榆林境内连一个都没有。汉中有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榆林只有1个。这次我考察了榆林三个挂着“森林公园”牌子的地方,觉得也叫做“森林公园”,但似乎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沙漠植物园”。此外,省直自然保护区和省直林业局是全省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汉中境内有3个省直自然保护区、3个省直林业局,而榆林也没有一个。生息繁衍在汉中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是国家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秦岭四宝”,也称其为“汉中四宝”。汉中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800-900mm,南部米仓山最丰达1770mm,为陕西之冠,并因此汉中成为中国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榆林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350-450mm,水资源严重不足,加之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资源告急。

  榆林是中国“能源重地”,也是自然灾害频繁,生态脆弱之地。经过多年努力,榆林生态建设取得重要成效。特别是近十年来,榆林市通过坚持不懈进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面貌大为改观,实现了“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生态状况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转变,创造了“黄土高原和沙漠治理的人间奇迹”。绿色已成为榆林大地的“主色调”。但是,榆林的绿色还很浅,榆林的生态还很脆弱。目前,榆林还有流动沙地60万亩,严重老化、退化的防护林400多万亩,需要更新改造的灌木林1400多万亩,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陷、植被枯死等生态问题严重。另外,道路、河流、城镇、村庄等人口聚集区景观绿化相对薄弱。正像人们所关注的那样,榆林人正在感受着财货富足之利,但还没有充分享受生态财富之美。事实上,榆林人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意图实现财货之富与生态之美的双赢,将富与美兼而得之。一手抓“中国经济强市”建设,一手抓“塞上生态名市”建设。早在2009年榆林市就出台了《生态林业建设十年实施意见》。从今年开始,榆林再次掀起了决战大林业、建构生态美的新高潮。这是一处生态林业建设的“大戏”,这处“大戏”的名字就叫做“三年植绿大行动”。计划三年造林300万亩,总投资63.35亿。“三年植绿大行动”有8大重点工程:(1)环城防护林带,(2)千里绿色长廊,(3)城镇绿化,(4)河流水系绿化,(5)资源开采企业绿化,(6)千村万户绿化,(7)林业产业化,(8)飞播造林。2014年,全市造林保存面积2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基本建成乔灌草结合、针叶阔叶树结合、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打造“南部林果飘香、北部绿染沙漠、矿区绿化美化、城乡翠绿环绕”的新榆林。实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构建道路河流林带化、城镇乡村园林化、环城林带风景化、矿区景点生态化、农田牧场林网化的新格局。

  通过这次检查工作、考察学习,我真切地感受到,已经富裕起来的榆林人强烈地渴望绿色、渴望生态之美。有人将榆林的“三年植绿大行动”也形象地概括为八个“大”:(1)领导重视决心大;(2)干部群众干劲大;(3)资金筹措力度大;(4)宣传发动声势大;(5)封山禁牧强度大;(6)科技支撑力量大;(7)义务植树范围大;(8)植树造林规模大。我以为,“三年植绿大行动”是榆林决战大林业、构建生态美史无前例的壮举,值得肯定、值得褒扬、值得期待。这样的时代,是林业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自当倍加珍惜,倍加努力,奋勇向前,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自然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过程,遵循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发展大林业,建构生态美,贵在尊重科学,贵在持之以恒。要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切实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整容、美容,在人口密集区尽快形成林业景观,更要扎实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更新再造,尽快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大林业肩负增加生态财富的重任。我相信,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数年,必然大见成效。到2030年,人们一定见到一个人富足、生态美,既富且美,富与美兼得的新榆林。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