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缩风险不大

彭文生 原创 | 2012-07-25 10:5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为2.2%,环比增速为-0.6%,创29个月来的新低。同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降至-2.1%,连续4个月负增长。基于对CPI进一步回落和PPI持续负增长的担忧,市场上关于中国经济将由通胀转通缩的议论四起。

  在此,我们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以及与西方国家面临的社会信用紧缩的比较,判断当前我国通缩的风险仍然较小。

  通缩,一般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其危害在于造成物价下降的预期,打击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形成总需求螺旋式向下的压力。更进一步,持续通缩往往和信贷紧缩联系在一起,限制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的空间,这种“通货”紧缩危害性最大。

  为何说当前的通缩风险仍然较小?

  首先,决定通胀走势的根本因素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对变化。总需求扩张大于供给潜力的扩张,带来通胀压力;反之,总需求收缩或者扩张弱于供给潜力,则带来物价下降的压力。一些指标显示目前我国的总需求没有显著低于总供给,因此通缩压力不大。

  根据我们估算,目前GDP 增速与潜在增长率相去不远,在7%~8%左右,产出缺口并不显著为负。另一个体现是,经济增长虽然下降,但就业没有显著恶化。向前看,宏观政策逆周期操作的力度加大,有利于稳定未来几个月总需求的增长。近期总需求有低位企稳迹象,尤其是基建投资增速明显加快,有望带动GDP同比增速在三季度企稳,四季度温和反弹。我们预计今年GDP增速为7.8%,明年将小幅上升至8.3%。

  其次,虽然当前企业面临去杠杠的压力,银行也有一些惜贷的倾向,但我国并没有出现西方国家面临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引发的社会信用的紧缩问题。近期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显示出,目前我国的总体信用环境和西方国家资产泡沫灭后的资产负债表紧缩有所不同。因此,现阶段我国不太可能发生信贷紧缩和物价下降之间相互反馈导致的通货紧缩。

  再者,货币政策宽松仍有较大空间。本轮通胀下行,一定程度上是货币政策主动引导的结果。在央行一系列紧缩政策下,信贷增长在2011年明显下降,并逐步传导至总需求,从而带动CPI增速回落。但是,去年11月第一次下调存准率,显示货币政策已经开始转向;今年二季度央行连续降准、降息,货币政策明显放松。与此同时,我国名义利率还较高,降低实际利率的空间还较大。即使CPI出现短暂的负增长,政策仍然可以通过降低名义利率,实现货币条件宽松,刺激总需求回升。

  当然,在CPI已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不能排除一些需求或供给的冲击导致短暂负增长的可能性,比如外部需求可能受欧债危机恶化的冲击。但总体来讲,我国处在“去通胀”阶段,离一般意义上的通缩还相距较远。未来总体较低的通胀水平将有利于政策维持放松态势,为政策制定者更专注于稳增长创造条件。

个人简介
现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此前为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负责中国(包括香港)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此前就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十年,先后任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负责经济,金融研究以及…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