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宏观经济持续下滑,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也在6月份创下了29个月以来的新低。从去年7月的6.5%创下本轮通胀的新高,到今年6月的2.2%,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回归明显,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价格的真正下降。
事实上,尽管6月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回落至2.2%,但这只是涨幅的回落,而不是价格真正的下降。从6月份8大类消费品的价格指数统计看,除了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下降0.4%之外,包括食品价格在内的其他七大类消费品价格同比都是上涨的,其中占比最大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1.20个百分点。其中,除了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2%比较明显外,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2.1%,水产品价格上涨8.6%,粮食价格上涨3.2%,等。总体而言,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发生真正的逆转,总体而言,居民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在上涨,而不是在下降,只是涨幅相对于以前在明显回落而已。因此,在居民价格消费指数明显回落的情况下,居民并没有感受到生活成本的下降也就可以理解了。
同时我们看到,由于前几年应对危机,货币政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笔者奇怪地发现,如果比较近10余年的平均通胀率,中国和美国、德国等几大经济体差别并不大。美国近10年的通胀率差不多在2%左右,中国比美国高一点,也差不多在2%到3%,德国自加入欧元以来10年通胀率控制在1.6%左右。尽管如此,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却大不相同,近10年来,无论是欧元,还是美元的购买力,和10年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现在的100元人民币和10年前的100元比,实际购买力差别很明显。专家们计算,现在的100元人民币相当于10年前的50元到80元的购买力,贬值明显。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某处程度上并不能真实的反应物价变动的真实情况,也不能真实反应人民币的购买力的变化。事实上,考察30多年以来,中国货币的真实供应量,也能从另一个层面回答上述问题。比如,2011年,中国的GDP规模为47万多亿,是1978年3645亿GDP规模的128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11年底的85.2万亿元,为991倍。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于GDP增速的7.7倍。用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话说,“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居民收入的增速也低于GDP的增速,100元人民币贬值的速度可想而知。
从全球新兴经济体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看,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GDP供应量增长快于GDP增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不可否认,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却远高于正常的范围,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收入分配的情况。在任何一个国家,货币贬值,受害最大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对于致力于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中国而言,如果不控制货币的供应量,继续实施货币推动型的增长政策,则只会适得其反,让财富分配更加失衡。
而且,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国过于庞大的“货币存量”,特别是近年来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物价整体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很多专家都认为,未来五年,中国物价如果可以控制在3%到5%以内,已经算相当理想,这意味着,物价真正下降只是民众的梦想。如果物价总体上涨,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又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则人民币未来购买力继续贬值的趋势也不会改变,而这很显然,并不符合我们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