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宽松预期正迅速升温,中国应密切应对

郝金刚 原创 | 2012-07-04 10:50 | 收藏 | 投票

  全球经济齐发降调,新一轮政策放松预期正在快速升温,各类风险资产涨声一片。从欧元区、美国到中国,过去两天出炉的最新数据不断发出全球经济降温的警讯。在欧债危机等不利因素拖累下,全球经济活动已来到数月甚至数年来的低谷。各国央行将不得不采取更多措施提振经济。

  目前各国央行已纷纷出手应对全球经济放缓。上月21日,备受世界关注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美联储没有提及QE3,但宣布将“扭转操作”延期至今年年底,以期通过压低长期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英国5月消费价格指数降到两年半来的新低,通胀的缓解使英国政府看到了推行新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希望。不仅如此,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势下,新兴经济体也亟需新的刺激政策,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加入到降息行列,全球或再次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6月7日晚间,中国央行宣布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降息,被普遍理解为央行释放了货币宽松政策的信号。更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还指出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对于此次央行三年内的首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表示,本次央行调整利息,主要还是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是在逐渐放缓,放缓过程当中政策要有一个微调,而政策的微调其中就包括货币政策的进行了预调和微调,增加经济变化的适应性。一方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变化,外部环境对国内经济是比较大的影响,但是,这也是一个考虑。

  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降至七个月低点,欧元区和美国的制造业活动指数更是跌至三年来的低谷,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指标都低于50的“及格线”。最快在本周四,欧洲两大央行就可能付诸行动。相当一部分市场人士预计,欧洲央行当天可能至少会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利率降至0.75%的历史新低;而英国央行则很可能扩大量化宽松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本周全球各经济体集中发布了最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无论中国、欧元区、英国,还是美国,都在发出降温信号。曾任美联储副主席的布兰德表示,接下来,美联储最有可能采取的动作就是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

  综观近期全球市场,不难发现,新兴国家成为了降息的主力军。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份,新兴经济体已经有过一次集体降息。巴西央行曾于5月31日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8.5%,为2011年8月以来连续第7次降息,调降后的基准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同时,澳大利亚央行于6月5日也宣布降息25基点,至3.5%,接近2009年年底时的水平。韩国虽在近期宣布,该行将连续第12个月维持利率不变。但随着外部经济增速放缓,业界对于韩国可能再次降息的预期也悄然升温。而对于通胀形势严峻的印度,印度央行副总裁却也表示,核心通胀及国际油价下跌,让印度有了降息空间。

  受全球宽松大幕重启推动,也将使市场的投资重点开始发生变化,各类风险资产纷纷走高。亚太股市周二普遍收高,欧洲股市早盘继续上行。铜、黄金等大宗商品周二盘中一度涨逾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周二(7月3日)宣布调降美国经济增长预估。IMF表示,今年美国经济在温和复苏和欧债危机影响中将增长2.0%,明年增长约2.5%。IMF主席拉加德称,若经济进一步恶化,美联储存在推出QE3的空间。

  在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8.1%,创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的最低。中国政府预计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7.5%,尽管官方的预测数字向来都相对保守,但该预计数字仍说明了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担忧。而对于全球经济放缓的应对,很少有分析师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会再次出台“震慑性”刺激计划,就像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所做的那样,笔者也持同样观点。看看08年经济刺激计划这几年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就必须谨慎面对经济政策的变化。

  中国近年来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向高速公路融资项目发放的贷款,以及其他超过中国当前需要的项目。其他贷款资金的注入也可以将国内生产总值维持在8%以上,中国自诩这是最低经济增长速度,但代价是加剧债务负担,使长期债务问题恶化。北京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学者迈克尔·佩蒂斯在30日的一篇时事通讯中写道:“中国为促进经济增长而积累的债务越多,最终为改变局面而所做的调整就越困难。但今年在中国政坛是举足轻重的一年,我认为谁也不想在年底为今年的表现而遗憾。”

  佩蒂斯教授以及其他专家称,中国只有重新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其依赖出口和大型建设项目的现有经济结构,转而成为以消费支出为基础的经济结构,才能确保其长期的经济增长强劲势头。香港瑞士信贷集团首席地区分析师陶冬表示:“国有企业的新项目支出将有能力遏制经济下行的趋势,但不会产生新的经济反弹因素。最终中国需要的是来自民间投资的新型经济发展动力,同时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然后中国的经济才会转入上升的阶段。”

个人简介
关心经济、关注民生,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头百姓。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