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所感

陈九霖 原创 | 2012-07-06 14:28 | 收藏 | 投票 焦点关注

  7月5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再一次发布了调息政策: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下称降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这已是央行自2010年10月起的第七次调息,前六次均为上调贷款基准利率。这也是央行近三年来的第二次降息,前一次是在今年6月7日。此次降息,让人不禁回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缓解企业的资金紧缺,央行曾于短短三个月内连续五次降息。当前的经济形势与2008年是如此的相似,只不过主角换成了欧洲。当世界再次面临经济衰退时,当外需低迷、内需不振再次摆在我们面前时,降息似乎又成了刺激终端需求、稳定经济增长的无奈和必然之举。、

  其实,就在不久之前,央行也发布过另一项货币政策,即自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0%,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16.5%。这是今年第二次下调。目前,中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超84万亿人民币,市场估计,此次“降准”0.5%个百分点后将释放42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

  与降息和降准备金相伴,新一轮的经济刺激似乎也已拉开帷幕,最近被吵得沸沸扬扬的集中审批项目便是其表现。据相关消息,今年1至4月份,新批项目增长8000多个,仅4月发改委批准项目就达到328个,这大约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进入5月,审批项目的速度似乎进一步加快,仅5月21日当天,发改委批准的项目就高达100多个,获批项目总量几乎相当于5月前20天的总和。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中央财政支持投资项目投资有所加快,各级发改委也悄悄加快了基建投资项目的审批速度。”此次集中审批的项目,与当年四万亿的投资类型基本无异,甚至有人认为将不亚于上一次的规模。

  传统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利率的调整会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价格,从而间接影响进出口和经济增长。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则进一步论述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使得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变化的后果更加难以判断。毋庸置疑,利率作为资金这类特殊商品的价格,不仅调节资金的流动,还是连接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的重要纽带。因此,政府利用“有形之手”对经济领域进行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维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需要。

  然而,近几年来,我们时而因经济过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以限制项目审批;时而因国际经济形势低迷,连续调低基准利率并果断豪掷四万亿;时而因通胀形势严峻,提高基准利率以限制房地产等基础设施投资。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利率调整措施,让我们不禁起疑:我们身体有多好,能禁得住如此过山车?当经济出现问题时,我们是否只能猛药救市而别无选择?众所周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果的显现需要一定时间。如果调控效果尚未显现,而因急于见效,猛药连连,甚至调控方向发生改变,我想对于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永远达不到调控效果,并且会带来调控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误导,这些误导将会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只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人的出发点无非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政策预期稳定,经济人的着眼点将是市场的需求,通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提升获得市场认可;如果政策预期多变,经济人的着眼点自然将转向猜政策、搞消息、做投机。相比较来说,后者显然不平衡不稳定。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政府重要的责任就是给经济人一个稳定的预期,保持政策的连贯性,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老子《道德经》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鱼烦则碎”。经济运行有它的内在规律性,过多的人为干扰只会破坏经济规律,打乱经济秩序,影响经济发展。过分折腾只能是坏了原本鲜美的菜肴,只有恰到好处才是至善之举。既不能做不到位,也不能做过头,需知,过犹不及!

  西方谚语云,“当我们跑得太快的时候,应该停一停,等灵魂赶上来。”这曾经是我们在高铁事故之后的反思。同理,这种思考也适用于我国货币政策的频繁转向。我们是否也应该说一句“中国,请你慢下来!” 得了病时该阵痛就阵痛,而不能病急乱投医,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经济运行存在一定问题是正常的,经济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所放缓也是必然趋势。我们讨论多年的经济转型,增长模式的转型,屡次在持续努力之后在放缓的威胁下彻底逆转,这是否也是一种对经济掌控的不自信? 经济持续和高速的发展会隐藏一些痼疾,如果有个时机得以暴露,然后我们积极去诊治,不仅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而更有利于整个经济的长远和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我们获得又一个辉煌发展三十年的内驱力。

  我想,我们要的不是短期繁荣,而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充满政策投机和频繁收放的经济很难健康稳定发展。让我们自信地面对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考虑让那只繁忙的行政“有形之手”在频出“小李飞刀”之后也来练练“慢功夫”!

个人简介
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毕业于北大,曾就职于航空公司,后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硕士学位。陈久霖执掌中国航油期间,除了使公司经营业绩大有起色外,还策划和主导了一系列收购兼并活动,为中国能源…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