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型”复苏下的政策选择

王军 原创 | 2012-07-09 11:05 | 收藏 | 投票 焦点关注

  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7个月来新低。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回落较明显,降幅在3个百分点左右。PMI继续走低,并且接近50这一荣枯分界线,说明制造业活动在继续放缓,国内需求相对偏弱,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很大,稳增长的任务依旧突出。

  经济增速回落主要由于市场需求增速回落。

  第一,由于政府投资下降较快、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房地产投资,企业去库存活动加剧导致市场采购需求收缩;第二,受汽车和住房市场降温的影响,消费增长也出现小幅回落;第三,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五月份超预期反弹恐怕不具可持续性。

  综合来看,三大需求增速总体仍将呈现回落态势,预计未来经济增长下行趋势还会持续,二季度预计实现GDP增长7.6%左右,接近全年调控预期目标。之前市场普遍预期的二季度同比见底恐怕过于乐观,如能在三季度见底已是超预期。全年乃至明年中国经济预料都将呈现“李宁型”的微弱复苏态势,全年增速预估在7.5-8%左右。因此,全年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仍是增速过快下滑态势能不能尽快稳住。

  “稳增长”政策还需持续发力

  鉴于经济下行仍将持续,二季度见底希望渺茫,在未来若干年内,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恐怕都要提高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要接受经济增速逐步下台阶这样一个事实。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应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持续发力、有所作为。

  6月7日及7月5日两次降息,均是在当月经济数据还没有出来之前,体现了央行一贯出其不意的行为方式,以及决策层对“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加码的强烈信号,昭显政府力挽经济下滑、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政策意图。从专业角度讲,我们更愿意将第一次“降息”看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

  目前为止,汲取前车之鉴,五月份以来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应该说力度是温和的,规模是有限的,仅仅局限于稳住下滑的经济,并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各项体制改革,而非简单使增长重回高增长轨道,远非三年多前四万亿刺激计划那样夸张。

  未来要想尽快稳定住过快下滑的经济增速,还需进一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更多的逆周期调节措施,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和空间。

  在总体稳健的框架下,为保障资金面重回宽松格局,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央行仍需拿出更多宽松政策手段,笔者估计存款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政策工具未来将被交替使用。央行在三季度伊始的七月份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性依然很大,时间窗口在本周公布半年度经济数据前后。与此同时,信贷规模的适当宽松也是大概率事件。

  财政政策有条件也有必要更趋积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防止物价反弹方面的作用。其中的重点是两个:一是政府应坚决放权让利于企业、于民,把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落到实处,逐步降低宏观税负,为稳定增长、促进就业和结构转型,出台针对小微企业、节能减排、研发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推进服务和运输行业营业税转增值税,增强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二是保持适度、必要和合理的投资规模,确保财政投入更多地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更多地支持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多地支持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发展。

个人简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军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