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马圈地到深耕地方

杨再平 原创 | 2012-08-23 11:2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2012年8月18日,出席金融时报、地方金融论坛与临商银行在山东临沂举办的“地方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论坛”并发表“从跑马圈地到深耕地方”的演讲,以下是本人自己整理完善的演讲稿,请大家分享。

  各位上午好!

  这是我第四次来临沂,应该说我和临沂是有点缘分的。第一次是2003年10月临沂举办“首届王羲之书圣节”。前三次我感慨于临沂历史人文及发展繁荣景象,用同一个词牌“鹊桥仙”写过两首词,我想先请大家分享一下。第一首题为“临沂古今”,词云:“武圣论兵,书圣弄墨,诸葛孔明童年。人杰地灵名天下,传世杰作银雀山。蒙山峻秀,沂水流畅,人造湖景壮观。自古兵家必争地,如今商家经营繁。”第二首为“水美临城”,词云:“八龙织城,波光涟漪,绿岸人花争奇。

  大河穿行湖荡漾,楼塔倒影弄情醉。蒙山陌生,总见新区,八方客商云集。宏伟蓝图水潇洒,上善若水美临沂。”

  言归正传,下面我就围绕今天论坛的主题“地方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谈四点认识。

  第一点认识:中国业银行业跑马圈地发展阶段已结束,今后多数银行只能在地方发展。以1978年为起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谓从“1到1+4再到1+4+N”。1,即人民银行独此1家;4,即改革开放初期4大“国家专业银行”,后改为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N,即4大之外的大小银行,如今大小银行已3800多家。

  当年银行那么少,其发展当然就任由“跑马圈地”。大致而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还是跑马圈地的阶段。现在情况显然不同了,大小银行3800多家,资产超过124万亿,虽不能说已经饱和,但空地已经很少很有限,“跑马圈地”发展阶段应该已经结束。

  这样,今后大多数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及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就只能根留地方,在地方发展。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并基于这个现实规划自己的发展。

  第二点认识:大有大的难处,不要盲目追大。做银行,大确实有大的好处。随着银行客户群的扩大,银行规模随之扩张,从而使其可以在更大范围向客户提供更广泛、更复杂的产品组合。规模和多样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客户和银行双赢。规模还有利于分散、化解风险。这都是大银行的优势。但大也有大的劣势,比如组织结构复杂,尾大不掉,神经末梢乏力失控;“大而不倒”引发道德风险,等等。

  尤其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等经济体已出台若干针对“太大而不能倒”的方案,包括银行业务拆分、加大资本要求、提高流动性要求、对规模和集中度的限制、会计准则变更、税收和稳定费用、复苏及清偿安排、宏观审慎监管等。据匡算,按照上述方案,大银行将遭受一些严重后果。

  危机后共开了7次G20峰会,每一次峰会都重点研讨强化金融监管问题,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大而不能倒”的监管措施。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起草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III),确立了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新标准,要求各成员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2019年前全面达标。这其中就包含针对“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措施。

  根据国务院第207次常务会议精神,中国银监会2012年6月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资本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也包含针对“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措施,比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比其他银行的10.5%高1个百分点。

  让“大有大的难处”,已是国际国内银行业监管强化的趋势。因此,要想做大,就要有相应的思想准备及应对能力。鉴此,我以为,多数银行还是应该安分守小,不要盲目追大。

  第三点认识:商业银行免遭"21世纪恐龙"宿命,必须在日趋激烈的多方位竞争格局中打造差异化特色化核心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曾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他是从信息科技尤其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上述预言的。

  其实,我国银行业所面的竞争压力远不止信息科技及互联网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已是竞争相当激烈的一个行业。就统计指标看,我们跟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的市场结构差不多,几大银行占比低于50%,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16%左右,城商行占比8%左右,应该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但由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多项主要业务高度同质化,使得相同市场结构的竞争较国外更激烈,在有些业务领域竞争甚至白热化。

  此外,来自国际方面的竞争也不可小视。国际银行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领先银行对我们的竞争压力似乎有所减少,但这相当于是别人的高级“车”在高速路上出了故障,我们的“车”没上那高速路没出故障,并非我们的“车”就比别人高级,一当其大修完成,其好“车”仍将对我们的“车”构成竞争压力。这一点,我们有些银行是清醒的,但多数未必。有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自己就做了项比较研究,结论是:其诸多方面比美国花期银行落后几十年。

  此外,我国银行业还面临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显著增加直接融资比重、金融脱媒的竞争压力;还有来自大量中国特色“影子银行”,比如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民间借贷等方面的竞争。这意味着,银行业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最后是利率市场化。过去曾经有过5-6个百分点的净利差,现在3个百分点左右。完全利率市场化的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利差都在1个百分点上下。1个百分点的净利差,意味着我们的利润空间将被大大压缩。而且,利率完全市场化,竞争将更激烈,风险管控将更复杂更困难,我们准备好了吗?

  由此看来,“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的预言,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并非空穴来风,并非耸人听闻。我们的商业银行必须清醒认识自己所面临的日趋激烈的多方位竞争格局,必须居安思危,必须有这样的忧患意识,有比没有好。

  当然,那毕竟只是一个预言,并非不可避免。商业银行免遭"21世纪恐龙"宿命的解就在于:必须在日趋激烈的多方位竞争格局中打造差异化特色化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我以为,就是不易被替代甚或不可或缺的服务经营能力。那当然就得从差异化、特色化做起。如果将自己的差异、特色做成了品牌,即一定的客户群体认知、认可、喜好、依赖的持续良好的商业存在,那就不愁生存了。中国生意人有句著名的行话,即“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说的就是这个理。

  只要我们真正具备了这样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免遭"21世纪恐龙"宿命。

  第四点认识:只要深耕地方,就能打造差异化特色化核心竞争力。打造上述“核心竞争力”很难吗?其实并不难。由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同一地方不同发展时段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特色,因而只要扎根地方、精耕细作,就一定能够做出差异、做出特色并做出品牌,打造出上述“核心竞争力”。相反,心还在跑马圈地,而不在地方,一味盲目追大,是断不可能打造出上述“核心竞争力”的。

  深耕地方,精耕细作,是能做出很多名堂的。比如,临商银行刚才介绍的,将核心战略定位为“本土小微企业特色银行”,提出“精耕细作,叫响小微企业金融融资服务品牌”,围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难题”开展产品创新,以及围绕社区居民消费、经营、理财等需求创新推出“消费+就业+理财”的“三元”模式,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面金融服务需求,名堂很多,业绩也显著。

  总之,深耕地方,精耕细作,有的是服务对象,有的是潜力客户,有的是业务可做。只要深耕地方,精耕细作,做出特色,作成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地方银行就一定能在国家乃至国际银行业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简介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
每日关注 更多
杨再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