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治市能臣”能躬身反思

刘长杰 原创 | 2013-10-28 07:02 | 收藏 | 投票

乐居周刊社论  刘长杰

政府一直是城市大拆大建的鼓吹者和推动者,现在,终于有人从中站出来对此进行反思和批评,这个人就是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

秦是在96举行的一次公开会议上,对昆明城市规划建设提出“六点反思”,并指出大拆大建等做法是对历史文化的毁灭性打击。这一罕见之举103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秦六点”主要内容包括:作为城市发展内核的历史文脉被割裂,昆明原有的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城市街区和建筑风格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城市管理缺乏文化视野和战略眼光。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因为“经过半年多的调查研究”,所以秦的批评可谓直截了当,切中要害,而且条理清晰。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对昆明历史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摊大饼’的城市布局,破坏了优美的山水风貌;特色的城市建筑和街区消失殆尽,‘千城一面’十分突出;新规划建筑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千篇一律,满目‘水泥森林’;在管理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在管理效应上重近期轻长远……”

大拆大建、摊大饼、千城一面、重人治轻法治……之所以引述这些句子,是因为这些情况几乎出现在中国所有中等以上的城市身上,而且相对于昆明,很多城市改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类似问题,更多,更严重,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比如鄂尔多斯、宜昌等新老“鬼城”,过去的大同、今日的太原,过去的扬州、今日的南京,还有武汉等等。在这些城市,“秦六点”所列情形基本都存在,而且必须增加一个“第七点”——短期内举债改造城市积累下来的巨额地方债务,已经危及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安全。

这些城市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过去510年或者现在,都遇到了一个“治市之能臣”:云峰曾发豪言,“人要有一个梦想,城市也是这样。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21世纪世界的目光也许将聚焦鄂尔多斯。” 黄楚平放言要“5年再造一个新宜昌”,实现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跃进的一跳”。耿彦波在大同做市长时称“我没有时间等待,所以拆迁不可以等待”,调任太原做市长后则称“对钉子户的迁就,就是对多数人的不公平”。

季建业主政扬州9年,全城大规模翻新“修旧”。调任南京市任副市长、市长后,他一边感人肺腑“进了中山门,就是南京人”,一边给这座古城“开膛破肚”,启动三中路改造,砍梧桐、拆干道、投巨资上马雨污分流等大量工程。

而对于武汉多年来糟糕的城市建设现状,阮成发的回答却是:“事隔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我们不这样做,我们会对不住这座城市。”这样的主政逻辑与提出“5年改建336个城中村”的仇和何其相似:“谁损害昆明形象,谁破坏昆明软环境,谁就是跟全市人民过不去,每个人都决不答应!”

如果“秦六点”就是一把尺子,那这些“治市能臣”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的城建逻辑,基本具备“重人治轻法治,重近期轻长远”的特点。

秦光荣2003年当选为云南省副省长,此后一路升至省长、省委书记,他是昆明大拆大建的亲历者。十年之后,当昆明城区建设大局已定,此时发声“秦六点”,确有“大势已去、悔之晚矣”之感。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认同这一反思的现实价值,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更何况中国的城镇化之路尚远。

秦光荣反思的背后,是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抑制公民意见、轻视专家建议的领导意志,是城乡规划法、循环经济法、文物保护法等诸多法规被架空的现实。

城市不是权力意志下可以随意摆布的模型,不是主政者展示个人经营才华的商场,更不是历史文化的坟场。城市首先是承载人民休养生息的宜居之地,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仅有“秦六点”这样的批评和反思远远不够,我们也不能期待有多少“治市能臣”能躬身反思,“过,然后能改”,须知唯有“法治”,才是遏制大拆大建不断重演的利器,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保证。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