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谈改革

赵伯平 原创 | 2013-10-29 18:28 | 收藏 | 投票

 当人们说起“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俗语时,既可以表示赞叹,也可以表达疑惑。

的确,一个人要想在螺蛳壳一般狭窄的空间里做出一番有声有色的道场来,简直是太难了。

此情此理自然也完全适合于当下的中国改革——一个在“螺蛳壳”困境中进行的改革。

这是一个怎样的“螺蛳壳”困境呢?

一方面就大的框架而言。

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和入世十多年后,中国经济,从总体上讲,无疑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劳力多、劳心少,因而必定低利润的低端环节,或一个小小的“螺蛳壳”。

另一方面就基本结构而言。

如果说一个低利润的、低端的、小小“螺蛳壳”的框架,原本已经使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分配要比上游经济发达国家局促了许多,那么自九二年起逐渐形成的官场经济,而非市场经济,又不能不使之更上加更的局促,以至于捉襟见肘。

何以见得?

因为官场经济的一大特色是与民争利。

与民争利,从增加收入的角度讲,其主要做法包括:

尽可能地提高税收,显性与隐性,千方百计,百计千方。

将一切好赚钱、稳赚钱的行业和优质资源统统垄断起来,并且卖高价,譬如石油、电力、电信等。

以招商为龙头,各地区、部门,上自一把手的书记、市长,下到普通的科员、办事员,全部冲到一线去寻找商机、去谈判、去交易。

说到后面这一点,因为是五千年历史上的头一回,所以多说两句。

以我的印象,大概是从九二年开始,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一股开发区热逐渐在全国形成。

各地级市、县靠银行贷款,先在一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三通一平”,然后政府官员们一齐出动,八仙过海,各显神动,竞相以最低的土地价格,最优的税收政策,最有诱惑力的选择性执法,外加廉价的劳动力、近乎免费的污染排放等,无所不用其极地吸引外国的、港澳台的、外地的商人来投资。

2001底,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是将这种形式的开发区热、官场经济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近年来,伴随着造城运动和房地产的如火如荼,这种形式的官场经济似乎高涨迭起,活力无穷。

表面看,也的确如此,也难怪张五常要高呼出“中国经济制度史上最好”的惊人奇谈。

深入看,它在昙花一现后,势必不可待续,且贻害无穷。因为现有体制下,促使官员们不遗余力去招商的主要动力不外乎要么GDP上去了,个人可以升官;要么不受监督的招商能让他们中饱私囊。

他们不可能像真正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企业一样,凡投资要考虑长远,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反正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反正为官一任下来,我早已盆满钵满,妻儿老小都移民海外。”

所以官员们通常只考虑眼前,只考虑表面。

如果这种由官场经济带来的招商质量高那么一点也就算了,很可惜,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我曾经在《正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危机》一文中讲过的“吃低成本劳动力、吃污染、吃资源饭的‘三吃’企业”。

因而,难免会有俯拾皆是的污染废水、劳资纠纷、大拆强拆、资源高耗、空城鬼城和贪污腐败。

不知不觉,似乎说得远了点,还是让我们言归正传。

与民争利,从减少支出的角度讲,其主要表现为所有无关乎官场,无关乎当前或近期GDP增长的支出,像民生支出,能少则少,能拖则拖,能免则免。诸如此类的例子我就不举了,相信大家的感觉。

看过了官场经济的一大特色,就不难理解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分配为何会因之而更上加更的局促了。

首先,在官场主导经济的前提下,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低迷,一个低利润的、低端的、小小“螺蛳壳”的框架难以打破。

其次,官场经济,顾名思义,利益的分配要以官场为中心,官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要占据了其中的最大一块,并且是铁板上钉钉的一块,无人能够触动的一块。

别的不说,单是想想中国有一个多么庞大的官场,一个多么悬殊的双轨养老保险,一个多么优厚的老干部待遇就够了。

再次,企业老板的投资要回报,只能比在其他地方多,不能少。少了,既没有招商的优势,招来的商也留不住。

如此,虽然中国到手的蛋糕比人家小得多,但官场所占的份额比人家大得多,企业的回报又是不可或缺的刚性,剩给员工和百姓的就可想而知,有多大的回旋余地也不难设想。

改革是什么?改革从本质上讲是利益的重新调整。

在中国官场经济的情境下谈利益的重新调整、谈改革,当然要算是货真价实的“螺蛳壳”里谈改革了。

“螺蛳壳”里谈改革,难,难有大的作为,难有大的突破。

譬如,今年一热再热的养老保险改革。属于官场的一点都不能少,固然可以换个名头,但本质还是一样。怎么办,想来想去,也只能在老百姓的口袋里挪腾。

继续“螺蛳壳”里谈改革了,也不是完全的不可为,也不是原先的“螺蛳壳”结构已完美无缺,已无任何一点改进的空间。不是,肯定不是。遇到好的改革方案和好的改革者,肯定会有一些积极的效果。

但是无论如何,它依然是“螺蛳壳”里谈改革。改来改去,再怎么精致,还是一个低利润的,低端的小小“螺蛳壳”。

要想有大的突破,要想来一个质的飞跃,就必须跳出原来的“螺蛳壳”外谈改革。

还是以养老保险改革为例,如果将全国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养老、退休、医疗待遇统统与国际接轨,然后将省下来的开支用于改革,则所有的问题不但迎刃而解,还绰绰有余。

这样做,理论上没有任何障碍,因为他们都是有着高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愿意一辈子吃苦在人前,享受在人后的老同志。

这样做,操作上也不会有任何障碍。

但就是行不通。不要说做,就是有人口头上提一下,都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都得把脑袋系在裤腰上。

算了,不提也罢。

个人简介
赵伯平:zbp079@163.com 先后出版过的著作和培训光盘有《中国企业的病根子》(名列“2006年影响中国企业管理的十本团购图书”之一)、《三阶梯管理》、《以权威破除权威》、《从狼性文化到磁性文化》。
每日关注 更多
赵伯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