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之重要已在硬环境之上

刘长杰 原创 | 2013-10-08 23:34 | 收藏 | 投票

乐居周刊主笔  刘长杰

半个月来,李嘉诚的商业棋局成为众人解盘的焦点,人们发现,他正在有步骤地撤离让他取得巨大成功的香港。

来自媒体的报道称,李氏旗下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最近相继转让百佳超市、上海陆家嘴写字楼、广州西城商业广场等项目,涉及金额约410亿港元。与此同时,2013年上半年,长和已完成4宗海外并购案。上溯到过去3年,长和累计海外并购额高达1445亿港元,而在大本营香港,仅有2宗并购发生。

数据显示,截止目前,李氏约半数的公司资产已经转移至欧洲。

去年8月,李嘉诚这样表态:“我1940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

现在则是一边出售内地、香港资产,一边大举收购欧美资产。李嘉诚似乎正在背叛他的诺言。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其商业智慧和路径选择,在整个大中华区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业内分析其撤离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欧美市场更赚钱;其二,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市场,未来增长空间有限;其三,软环境不佳。

粗略计算,欧洲近期贡献了长和集团35%的利润,这比香港和内地的利润总和还要高出7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但生意上多赚少赚,是正常的商业波动,不会成为“超人”撤离大中华区的首要原因。

对于第二点,世界上还有比大中华区更有“未来空间”的市场吗?尽管万科主席王石日前在微博上发布“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广州、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的警告,用以警示“地王频出”的房地产市场,但担心地王就出售现有物业、转战欧美,逻辑上缺少必然性;更何况长和是过去几年数宗地王的制造者。

倒是第三点让我们思考更多。最近几年,香港这个“自由市场的榜样”,变得越来越保守,营商环境变化显著,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越来越多。这其中,偶尔就祭出的限购令,尤为博人眼球。无论奶粉限购令,还是楼市限购令,虽然政府出台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香港居民生活更美好,但这样的限购无疑违背了香港100多年来坚守的自由市场理念,进而动摇企业家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信心。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一个硬环境已经现代化的国家,其稳定的软环境将成为资本和人才最终能否栖身的决定性因素。

不确定性,是企业家进行长线投资决策时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软环境的恶化或是软环境建设的迟缓,都将增加这种不确定性。

长江基建集团总经理甘庆林就曾指出:“英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财务及受规管业务制度,集团视英国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 甘庆林所列,皆为软环境的构成元素,而他的逻辑同时让我们管窥到李嘉诚“弃港投欧” 的主因。

软环境一直是大陆整体发展环境的软肋,我们不但有经常干预经济的各级政府,有亟需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更有亟待开放的市场。当有人大声斥责长和集团在大陆经常“制造地王”的时候,可否想过这家在欧美可以并购自来水、石油、煤气、3G通信等基础性产业的国际化财团,为何在大陆只能在房地产业纵横捭阖?

没有人不知道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之所以谁都不想先行投入,是因为谁都晓得软环境建设周期长、任务重、见效慢。然而今天,中国软环境的重要性已远在硬环境之上,再想通过投资硬环境或力推招商引资来代替建设软环境,我们面临的撤离会更多。

个人简介
刘长杰,男,197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 内蒙古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0级)毕业,吉林大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MPM)。 现任《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编辑,辽宁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财智聊吧”,“理财这点事”),《经济观察…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长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