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沉着理性寻找金融改革的突破口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3-11-18 12:48 | 收藏 | 投票

  陈炳才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和关注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近年主要研究外汇储备、汇率、民间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出版个人专著8本,发表论文300多篇,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金融领域如何深化改革,值得探索。为此,记者对话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就金融改革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陈炳才表示,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对内放开民间资本管制,允许民营资本从事各种金融活动,建立独立的民间金融监管制度,盘活资金存量,提高资金效率;对外就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人民币国际清算体系,推动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

  记者:目前,我国金融改革正逐步驶向深水区,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尤其是“试验田”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一直被寄予厚望。可否请您谈谈金融改革的现状和出路?

  陈炳才:从滨海到前海再到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改革,主要是围绕离岸金融利益来设计的,这意味着这样的改革设计不可能是触动金融利益格局、藩篱的制度改革。而只有制度和机制的改变,才能产生金融改革红利。目前,金融领域的准入管制和限制依然较多,监管上的相当多内容也是围绕准入及其审批来进行的,金融市场依然缺乏有效、充分竞争。企业金融成本高昂,一些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小微企业和小客户服务,提供的服务水平、质量不高,手续繁杂、便利程度不够。这种状况必须依靠民间资本的进入后产生充分有效的竞争,依靠简化、取消准入管制和充分的对外开放,才能发生改变。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越是对内和对外开放的企业,越是准入管制少的行业,其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越快,企业的适应性越强,国际竞争地位越高。

  金融改革的出路在于,对内改革金融准入管理,对民营金融实行工商登记备案制,而不是类似银行的准入监管审查制。允许民营银行放贷,也允许民营银行借贷,加强引导和指导。建立民营金融破产倒闭的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建立民间金融特殊监管制度和监管机构。对外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资本自由流动尽早尽快建立人民币的国际清算体系。

  记者:您曾提出,金融改革的本质就是放权,取消不必要的管制,而金融的最大管制或行政审批在资金跨境流动。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或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点?

  陈炳才:可以这样说,今年以来,国务院下放和取消的有关行政审批、收费、评比事项有300多项,这些行政审批权的取消、下放,有利于发挥企业和地方积极性。但金融管制依然很多。比如过去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管制,主要是外汇,现在很大部分是本币。人民币资金的跨境流动、账户开设,所有的资本项目都涉及管制和限制问题。这是目前涉及面最广、最大的资本管制和限制,也是对市场准入——境内资本到境外,境外资本进入境内的管制。资本项目可兑换,就是减少和取消对内审批、对外管制,简化审批环节和手续,这既是改革,也是开放,又能推动资本跨境流动,互补长短,有利于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有利于资金跨境投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机制完善。因此,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本轮金融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根据媒体报道,上海自由贸易区可能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行突破。

  记者:您认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框架和路径有哪些?

  陈炳才:三个问题是关键,即人民币业务和市场的国际化、人民币货币地位的提高、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直接开设人民币账户。货币国际化的定义和路径也许存在诸多争论,但如果从实际出发就会发现,以上三个问题是最关键的。

  首先,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只是国际化的一个小指标。货币国际化是一种金融利益,必须有业务,这些业务体现在本币能够作为计价货币、结算货币、投融资货币、清算货币。跨境银行之间可以相互进行人民币授信、开立人民币的信用证、保函,可以进行人民币对外担保、抵押融资等,境外银行能够对本地企业进行人民币的授信和融资、垫付、贷款,乃至进行人民币的利率、汇率交易等,进行人民币的跨境股票、债券、票据融资等,这才是本币真正的国际化;其次,人民币要能够内外部接受,本币必须长期相对稳定和升值,这样境外机构才愿意持有,如果人民币汇率波动太大,风险太大,机构就不愿意持有,也不愿意用人民币来结算、投资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境外人民币能够随时回到中国境内进行存款、理财、投资等,这就要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开设人民币账户,只有允许境外机构开设人民币账户,离岸资金才能获得与中国境内人民币同等的利益,不允许直接回到中国境内,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币项下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也难以推进。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跨境流动以后,必须有自己的清算技术系统,不能借助于美元或发达国家的清算技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系统和信息安全。有了自己的清算体系,其他国家无法了解人民币的跨境交易和支付、结算情况,否则,人民币的国际化业务终究存在安全风险。人民币的国际清算体系是一个技术,也是一个市场。这项工作有了突破,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和投资区域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仅人民币可以在这个系统进行结算,其他非储备货币、双边货币都可以走这个体系结算、支付,人民币以及其他主权货币不仅成为结算货币,也将成为投资货币,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将不可估量。

  记者: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我国目前是否已经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陈炳才:有四个风险值得关注和警惕。一是不区分货币币种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国际化;二是对投资性资本项目开放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管,三是对债务金融和离岸金融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管;四是没有自己独立清算的货币体系。解决和把握好了这四个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就大大减少。

  当今的国际金融秩序,实际上是美元等储备货币垄断的体系,也是禁止非储备货币跨境履行货币基础职能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货币地位是不平等的,表现为在国际信用、货币发行、汇率波动上的市场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如同样的汇率波动幅度15%-20%,非储备货币可能引发货币、金融危机,而储备货币不会。不仅如此,储备货币国家虚拟经济庞大,各种金融资产是当年经济规模(GDP)的数十倍,而非储备货币国家大多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资产的价值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有限。如果允许储备货币在本国自由投机交易,风险巨大。所以,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资本账户开放要区分本币、非储备货币和储备货币。对储备货币开放在很多方面要进行总量控制,实行谨慎有效的监管。企业借用外债自由化和允许本币离岸交易自由化被经验证明会带来金融危机,需要警惕,不能允许借用外币债务自由化,本币离岸交易应在能力控制范围内,不允许汇兑和利率交易完全自由化。

  就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来说,已基本成熟。一是经济和业务基础牢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前景比较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国际上相对更看好我国。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顺差,人民币汇率持续稳定和升值,人民币逐渐为国际社会熟悉和接受,银行开出的人民币信用证、保函也逐渐为境外银行接受。目前,不仅香港有离岸人民币市场,伦敦、欧洲、新加坡等都期望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有些国家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我国政府也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了业务基础。二是国际环境因素有利。从国际环境因素来说,亚洲金融危机后,带有政治目的或敌对性质的金融投机大大减少,金融危机主要是各国经济和国内政局不稳定而引起的。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债务危机缠身,而我国经济健康稳定。三是抗御危机和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蓄意投机来说,我国有超过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源,使得我国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部投机冲击和外部金融危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有人说,美国花旗银行的全部利润能够把中国全部银行业的资产买下来。但是,中国的银行上市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到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银行资产排在了全球银行的前列。四是在储备货币之外,我国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目前,在欧洲、美国、日本之外,就经济和金融来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本币资本投机不会对我国构成威胁。我国在非储备货币国家中,相对是强者,因此,不必担心开放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产生冲击,这些国家的本币经济和金融没有那么大的实力来冲击我国。

  记者:人民币国际化将带来国内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对现行的资金管理模式提出挑战。监管层该如何应对?

  陈炳才:人民币国际化——大量人民币跨境流动带来的挑战是,人民币项下的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加快进度,但制度建设和完善往往跟不上。其次是管理习惯于准入限制、审查和数量管制,不适应放开和权力取消。

  在监管上也存在一些空白,如对于人民币跨境流动存在的风险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应采用哪些市场手段、行政手段以及如何运营这些手段,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制度拿来用。

  这需要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改变管理方式和理念,从准入限制、审查和数量管制为主转为以法律法规、监测指标和政策工具来进行监管、调控,注重事前、过程和事后分析、预警、监测、调控,更需要即时发现问题和漏洞。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管理部门需要在管理职能和机构上进行调整,将过去大量的审批审查人员,转变为调研人员、信息分析人员,并且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政策和制度执行的检查和处罚。这样,审批权力取消以后,政府部门不是没有事了,而是监督和管理的责任更大、更多了。(记者 王璐)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