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不是狼,是倒逼

谭聪 原创 | 2013-11-26 08:40 | 收藏 | 投票
 
TPP不是狼,是倒逼
Roger谭,2013/11/24
 
不少人认为TPP所有规则的谈判其实是“瞄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FTZ)是跟TPP对着干;TTP意图取代WTO;等等。
 
□ 不同的概念
TTP跟上海FTZ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功能。
 
1. 上海自由贸易区
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FTZ)是与跨国经营的三个基本方面有关:
·单国结构。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这种贸易方式属一国(或地区)境内以及海关两个边界的贸易行为。
·国际化经营的结构问题
上海自贸区要解决国际市场的分销系统及其有关的各个环节问题。如:生产商、进出口商、代理批发商和零售、等等。
·跨国经营的功能问题
围绕国际化经营结构问题,上海自贸区要解决不同环节之间的几个问题:交换功能、供给功能和便利功能。
单就美国,这类自由贸易区已经有250个。
克强经济学。从上海自贸区建设方案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克强总理及其智囊团的经济改革的逻辑思路和智慧:在经济硬着陆的困境下,反而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率7.5%的前提下做到:不投资刺激、去经济杠杆、结构性改革。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是通过改造银行系统、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资产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人民币业务对外开放、外资落户、等等措施来盘活资金。
或许有人认为FTZ利用了上海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情形并非如此。原市长陈良宇下台之后,上海的发展就陷入不济的境况。跟着世贸可能给打了个强心剂,但是过后就是留下大量空置建筑物等冗余资产。
经济改革对习李两位领导人是巨大的挑战。
 
2. TPP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
TPP与跨国经营的三个基本方面有关:
·多国结构。TTP是根据多国或地区之间达成协议而成为协议国(地区)的经济体。它是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的组织形式之一。目标之一就是由经济联盟演变为建立(多国的)自由贸易区FTA这类的区域经济集团(超过150个)中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欧盟(EU) 北美自由贸易区(NFTA)、等等。它们都是WTO的多边贸易协定框架下衍生的不同经济集团,其中的成员都要受到WTO有关法律或者条款的约束。
·国际化经营的管理问题
主要是从各成员国在管理决策基础上,根据国际市场环境因素和各国自身资源因素进行协调,来确定对各自有利的目标市场和经营协调。比如日美谈判就遇到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日本某些农产品关税高达800%,日本国内农民强烈反对降低关税。
·跨国经营的系统问题
TPP成员国主要考虑自身的贸易系统如何跟TTP的系统进行配套。
WTO不同的是,TPP不只是关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问题,而是在国家层面上的国与国之间资源与产品的价值链整合问题。
 
3. 过度的战略动机
GATT一直到WTO和现在的TPP,西方大国都怀有过度的战略动机。
GATTGATT以来,贸易大国按其经济发展的需要试图把社会问题全球化,把国内问题国际化,把超经济因素经济化,这样的倾向有增无减。
乌拉圭回合后,GATT框架下与贸易有关的多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已经使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大大减小,并因此大大推动了过去50年的国际贸易。
WTOGATT是一个行政性机构,只经行政当局订立议定书后就付诸实践,跟WTO有着本质区别。WTO要求各国代表草签后,须经各国国内立法机构批准,是一个国际公约。在西方大国推动下,WTO超越了纯贸易范围,扩大到贸易服务,知识产权和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投资等。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和知识产权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将投资措施和知识产权问题纳入WTO体制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利益,使得它们可以借助贸易谈判上的实力、WTO法规的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力保障,实现其顺利推行投资自由化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目的。
TTP超越WTO谈判的TPP。美国主导协商TPP在制定规则方面美国同样希望掌握主导权。TPP被认为是美国在WTO之外推动自由贸易的新途径。其实这是在WTO的多边协议条款之下实行的。
TPP增加了战略合作内容20103月,TPP首轮谈判举行,这些内容更有助美国推行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标准。美国较为强调的内容包括推动清洁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促进其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的商品与服务出口,并强化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其中协议要求:
·降低环保产品关税;
·降低GDP能耗;
·国有企业在买卖商品和服务时,必须以商业方式进行运作;
这些条款对中国而言都是难题,就显得有针对性。现阶段难以达到;TTP的入门门槛变得非常高。
根据IMF的数据,2010TPP9个成员国的GDP总量达到16.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27.2%;如果算上刚刚申请加入的日本,TPPGDP总量将达22.3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5.5%TPP也将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但是,这种GDP规模并不能说明TTP自由贸易应具有的战略效应,也就是交易效率或者是增值效应。
美国政府和大公司代理贸易方面诉讼的大律师加里·霍力克(Gary Horlick)认为,即使中国加入TPP谈判,也是很遥远的事。现在TPP所有规则的谈判都是瞄准中国,即为未来中国可能的加入做准备。中国要想加入TPP确实需要先修改贸易政策、管制措施等,让其他9个成员国接纳中国。像WTO一样,通过艰辛的谈判,才能加入,而后能够影响WTO的决策。
 
□ TTP不是狼
 
美国究竟有多大能耐推动TTP的进程,来制衡中国?或许从一直走过来发生在国际贸易中的事情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1. 损人害己
美国一直以来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然而后果适得其反。人民币升值,反而导致美国在WTO的地位下跌,而中国的地位上升。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人民币的地位有超越美元的可能。为此,美国重拾久违的TTP将其作为美国企业进一步打开亚洲市场的战略工具。
 
2. 经济实力比较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不断上升意味着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向门槛国家偏移。门槛国家的发展水平居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中国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高成长的步伐放慢,但是仍能保持7.5%的成长速度。而美国的经济处于低迷状况。美国要偿还债务,欧洲国家要整顿金融并缩减国家开支。德国恰恰是靠了中国的拉动,才很快摆脱了经济危机
 
3.市场位置
美国公司95%的消费者在国外,而经济不断融合的亚洲更是重点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美日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首先得在中国市场取胜。
 
4. 成员国跟美国关系
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张用TPP取代现存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而美国等国主张TPP与现存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同等有效。采用哪种协议范本?美国主张使用美国的,但昔日与美国谈判自由贸易协定有痛苦经历的国家始终不愿重温噩梦,普遍要求使用新加坡、新西兰、文莱、智利四国已达成的协议草案作为范本。美国在东盟经济影响力的“消退”,主要还是美国本身的因素,而非中国或者其他因素。这些都反映出各参与国今后要在TTP这条区域价值链上产生协同作用并不容易。
 
5. 东盟跟中国关系
中国在亚洲参与了多个多边贸易机构,如东盟10+1、东盟10+3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和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中美两国在东盟的平衡局面,局势开始向有利于中国的态势发展。就算其中一半的国家已经加入了TPP,他们可以继续和有相同意向的中国再谈区域合作。
 
6. 价值链上的地位
在亚洲区域,经济活动已经区域化,形成了亚洲生产链条,而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作为区域经济贸易集团的TTP,排斥中国会有什么意义?又如何可能排斥?
 
7. 小结
国家决策层特质显然,在自由贸易同盟问题上,中美两国不同的决策层,甚至同一国家决策层,在试图说服其它利益相关国家或者接收他们的意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方式和程度以及一贯性是存在差异的。这反映出中美两国决策层不同特质(侵犯性基因或者无侵犯性基因)跟利益相关国特质的互动决定了不同的贸易同盟之间的决策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方式。其中某个利益相关国在中美两国决策层眼中的不同价值,取决于中美两国决策层不同的价值观。由此来决定处理该利益相关国的关系方面作出努力的程度和所用资源。这种基于不同决策层特质和价值观的信息接收和传播的互动方式决定了自由贸易同盟问题上各方决策层如何判断方向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财务风险
· 变化的经济和市场阶段。无论如何,TPP也好,东盟10+3也好,不同背景下显示的自由贸易同盟各方对今后合作的方向判断都无法跟今后变化的经济和市场阶段进行顺利衔接。他们只能根据发生过的事实来进行判断。
· 有利和不利的财务结果。另一方面从财务结果来看自由贸易合作的可行性,比如对贸易合作有利的或不利的财务评估对自由贸易同盟国今后合作方向的判断又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 倒逼
 
在大国推动下,WTO继承和发展了GATT的宗旨和目的:
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与服务的生产和贸易。
目的通过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来达到经济和贸易持续发展的目的。
贸易大国,都按其经济发展的需要试图把超经济因素经济化,把社会问题全球化,把国内问题国际化,直到TPP阶段,这种倾向有增无减。然而,大国推动的从GATTWTO、一直到TPP,所表述的宗旨和原则,的确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 变压力为动力
面对这种只能阻挡一时的具有永久特质的规律性倾向,发展国家中的贸易成员光靠简单地抵制WTO或者TPP中的有关条款,而不去研究行之有效的对策,很有可能会重蹈以前的覆辙。如乌拉圭回合之初关于服务贸易、知识产权问题,发展中国家成员由强烈反对转向被动妥协,由被动妥协转变为随波逐流,直至乌拉圭回合在当时形成了GATS和TRIPs协议。
贸易障碍减少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张,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的国内经济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国内经济的政治重要性也日益增加,国际贸易政策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对于由抵制变为自省,由被动变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这是一种倒逼效应。
 
2. 倒逼效应
正是这种倒逼效应,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WTO成员国,也在过去20多年里,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中获取了诸多好处。在如何对待一系列“与贸易有关的问题”以及WTO或者TPP调整范围扩大化的问题上,中国应一如既往,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而不是消极逃避的方法,充分利用自身的实力去对TPP未来发展发挥应有的影响,去对TPP的决策程序和运作机制的民主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如不少中国学者指出的那样,物质生产力发达和科技进步的贸易大国操纵国际经贸规则制订主导权的现象依旧,似乎带有某些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我们应当把来自TPP的压力转化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假设下,因应TPP的压力,自由贸易战略应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主的个性。通过战略决策扩展和经验积累,来挖掘自身潜力,保持应对新挑战的热情。
 
个人简介
曾在数家跨国公司担任公司内部战略顾问;总经理;经营分析等职务。曾在北美、欧洲、中东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战略规划、市场开拓,收购,上市和内部管理等业务。行业包括制造业,零售业,房地产,高速公路和桥梁设备和工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谭聪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