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中国式投行 ——保代眼中的本土投行

曾庆文 转载自 新财富杂志 | 2013-11-28 10:09 | 收藏 | 投票

前言

入行十年,从没哪一年能像2013年这样令我思考这么多,令我这么惴惴不安。

大环境:财务大检查,对投行人员的无边界责任要求,动辄终身禁入,令人不免兔死狐悲。而所谓创新,却只是新三板的叫好不叫座,分道审核下更难以入手的并购。卖方财顾、财富管理……这些高端洋气上档次的业务,与本土投行又有多少关系?因此,一切只是等待IPO重启,然后进入下一个如此循环。

小环境:各投行裁员减薪的消息这一年不绝于耳,至于变更管理模式,更是屡见不鲜。大公司小团队与小公司大团队,到底谁优谁劣,各执一词。而从个人职业生涯考虑,本土投行业者,特别是占90%以上的承做人员,又该何去何从?

这一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对中国式投行的感悟“虽无尺增,亦有寸进”,以前懒动笔头,只在脑海,受@百乐门小艳红新作影响,尝试提笔将这些感悟记下,和同行分享。当然,如能由此赚点版权费,自是更好,也算是行业萧条期的补贴。

文名杂谈,故自然随意,且是一家之言,无严谨之逻辑,想到哪写到哪,哪天有空就哪天写点,诸君勿怪。

最后,本人郑重声明:本文纯为个人随笔,不代表本人工作单位立场和观点!

是为前言。

 

2013年10月27日凌晨

 

一、什么类型的人适合中国式投行

杂谈,先从何说起?嗯,世上之事,皆不可缺人,那就从人说起。

什么类型的人适合中国式投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看什么是中国式投行?

国际上的投行,对应中国的概念,也许是券商,也许是券商+基金+信托等等,概况而言,是融资、投资及大财富管理。IPO、再融资和M&A业务,是传统国际投行的传统核心业务(注意这里用了两个传统)。而中国式投行,是券商的一个部门,而且对大部分本土券商而言,是一个只赚名声不怎么赚利的部门(薪酬体制决定,后文详述)。在中国式投行里面,IPO和再融资业务是重中之重,而每当IPO受限时,M&A就会被各本土投行隆而重之地重视,但除了@劳阿毛所在投行等几个确实把这个业务从战略高度上抓的少数本土投行外,大部分本土投行只是将M&A视为IPO歉收时的帮补而已,一旦IPO正常化,将一切如故(原因后谈)。而至于其他国际投行的业务,本土投行往往受制于部门协作而难以实施。

一个完整的本土投行项目,基本由“三承”组成:承揽、承做和承销。承揽是源头,承做是过程,承销是结果。承揽和承销需要各类资源,是只有少数人能干且能干好的活。承做,往好听里说,是专业性最强的一环,是投行人员作为专业人士的最佳体现;往现实里说,则是最苦的一环,详细论述可参阅@百乐门小艳红的大作,本文不再赘述,但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一环。由此,确定了“三承”的人员构成(仅针对80%的本土中小投行而言,某金、某信等已向国际投行靠拢的本土大投行,或不符合下文所述)。

1、承揽,主要由投行团队领导负责。能当上团队领导的,自然已在资本市场浸淫多年,监管资源和客户资源都掌握不少。如果口碑还不错,那在承揽上更加是如虎添翼。但从近年来的趋势看,凭个人魅力去争取项目是越来越难了,一方面是同行的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是客户也越来越精明,既看投行牌子,又看实际经办人员资历水平(与越来越多的职业董秘和财务总监出现有关)。因此,对承揽人员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资源还是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还得擅长和客户的各色管理人员搞好关系,不但要业务上能帮上忙,最好是客户的一些生活琐事也能帮上忙(曾有报导,某投行能帮助客户老板解决小孩的在京教育问题)。专业水平对承揽人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各种高上洋技艺,单以运动来说,10多年前是保龄球,5-10年前是网球,5年前至今是高尔夫,或许今后是马术和射击,各位有志于承揽工作的同行,有空看看美剧港剧,或许能未雨绸缪。以上这些还都是争取项目的合法途径,至于灰色的,前段时间某边陲省份官员落马牵出的某信投行人员案例,大家可自行领悟。

故此,承揽者,如是土根出身,行业经验必然相当资深,而且也只是10多年前是土根,目前绝不土根;年轻的承揽者,十之八九是各类二代。在本土投行(其实估计全球投行也如是),很难有年轻的土根能成为成功的承揽者。

2、先跳过承做,简单说说承销。现在国内投行,承销工作基本都由资本市场部来完成了,但投行项目人员,也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找各种关系,盖因发行价高1分钱,奖金也会多不少。哪些人有成为优秀承销人员的潜质呢?资源优势者当然可以,但这一环节,资源门槛没承揽高,据我观察,这与买方机构主事者的年龄与一般资深投行人员年龄接近,爱好也差不多有关,只要你肯磨,总有切入口。如果你的同学朋友圈中有买方机构主事人或接近主事人的,或者你以前是卖方研究员的,到投行从事承销工作将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拥有将一个买方好朋友变成两个,再四个、八个的能力(或许还有脸皮),那可以在承销中独当一面了。最后,如果你和买方朋友们建立了愿意给出好价格的交情,那就是承销团队领导了。

3、终于要说说最苦一环了,承做。承做最苦,源自于它的最易被替代。但最易被替代,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入行门槛最低。你可以无资源,可以不长袖善舞,如果你没啥追求,甚至可以不太熟悉投行相关法律,文字功底也不主动磨练,只管着自己会计审计那一亩三分地,只要你肯干,都可以在本土投行找份工作(当然,在教育大爆炸的大背景下,211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最好是硕士,是进本土投行的敲门砖了,有行业多年经验的另计)。

投行招聘承做人员,往往要求应聘者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情商(这都是高上洋的HR说法,通俗的说法,是螺丝钉精神和老黄牛精神)。确实,一个团队,可能同时开展几个项目,出差条件有好有差,项目进度有快有慢,奖金分发有前有后,如果没有这两种精神,你郁闷,同事不高兴,领导不满意。因此,积极、合作、任劳任怨,最重要是会自我解嘲,用现时流行的话说就是充满正能量,是投行承做人员应有的素质。

但团队领导也应注意及时换血,如果一个投行团队主体承做人员维持了4、5年没变化,那这个团队基本已暮气沉沉,特别是如果这个团队这4、5年业绩不错,大家都奖金丰厚,那主动换血或者被动换血,是必然出现的事情,盖因承做是个青春饭,在证监会日益严格的今天,更是个危险(且开始无趣)的青春饭,如果前几年的奖金已令承做人员暂时无后顾之忧,消极怠工是非常正常的。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你不具备往承揽承销去的资源和能力,又不幸地家庭经济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少),不能随时来一段“想走就走的旅行”的,那恭喜你,你将是不少投行团队领导喜欢的承做人员,赶紧投简历去。

下一篇杂谈,将谈谈保代这个阶层,现在要吃饭去了,再会!

 

在本篇开始之前,先对上篇补充几句:无论是从事承揽、承销还是承做,责任心都应该是投行人员最重要的品质。责任心,不光是工作尽职尽责,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承担责任,而且是善于承担责任(承担自己岗位该承担的责任)。有些时候,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客户并不仅仅需要中介人员思虑周到,考虑到各种风险,更重要的是要中介人员在考虑这些风险后,仍能给出明确的建议。面面俱到,说法圆滑,固然是能保护自己,但长此下去,客户也不会十分满意。

 

二、不管接不接受,变革已经到来

——保代炼成及升级记(一)

写下这个题目,心情有点复杂,作为一名抓住了制度红利尾巴的保代,对这个制度的变迁,感慨良多。

先回顾一下,保代这个阶层是怎么产生的。

2003年末,中证监推出第一次保荐胜任能力资格考试,同时推出IPO和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保荐制度,明确规定每个IPO项目和再融资项目,须有两名保荐代表人(即保代)签名保荐,每位保代在签名保荐的项目完成发行前,不得保荐其他项目,每家证券公司必须要有2名注册保代,方可成为保荐机构,从事保荐业务(保荐制度本身更于2005年末写入修订后的《证券法》,受国家大法支持和规范)。从此,作为类似于券商投行牌照的一个特殊群体——保代阶层(也有人酸葡萄地说是贱人阶层)在中国资本市场横空出世,并毁誉加身。

2003年末至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IPO如火如荼地进行前,虽有制度红利,但由于股市低迷及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发行市场并不热闹,保代的身价也并不高昂。随着2006年全国IPO大幕的拉开,保代身价开始上涨,及至中证监修例,每家券商需有4名保代方可注册成为保荐机构,以及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保代身价直线上升,至2010年末和2011年初,达到高峰(为适应市场发展,中证监修例,允许每名保代可同时签名保荐一家发行部和一家创业板部的项目)。2012年,随着IPO的冷却乃至暂停,保代高昂的人力成本终令券商集体不满,加上媒体不断报道IPO的虚假行为,中证监开始对保代痛加整顿,首先是加大供应,一方面修例,允许最近三年内完成过一单保荐项目的保代,可在发行部和创业板部分别双签,另一方面,自2013年开始,将每年一次的保代资格考试改为每年两次。其次,是加大对违规保代的惩罚力度,终身禁入已频频出现。保代终于不再是一个令人只会羡慕嫉妒恨的职业。

保代的身价,除了因为制度造成的“道道”作用外,还在于其进入的门槛高,这个高门槛,一体现为考试难,二体现为注册难。

考试难,相信每位有过这个考试经历的朋友,都有体会。严格来说,保代考试难,不是指题目难,而是体现在两点:一是知识点多而杂。保代考试大纲规定的教材涵盖金融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经济学课程,至于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教材、CPA考试教材那是题中之义,不用多说,那本投行宝典,更是如此。粗略估算下来,教材总页数估计接近万页。这么多的知识点,就浓缩在上下午各三小时,各大概100道客观题中,难度可想而知。二是题型难,虽说是客观题,但超过八成是令人抓狂的不定项选择题,考过政治的朋友,就知道这种题型的杀伤力了(学理科的朋友可能感觉不到,因为记得物理化学的多选题是标明多于一个选项的,且少选可得一半分)。以前还对判断题实行倒扣分(听说2013年取消这个规定,对考生来说算是个小利好吧)。这两类题型,令无数身经中国教育制度百战的人也屡考屡败。我有个朋友,某年就差了0.5分,懊悔无比地对我说“我就不该做拿道拿不准的判断题,出来查答案,真做错了!”,不做的话,不倒扣,过关了!另一位朋友,考了N次,每次出来都凭记忆对答案,感觉总是良好,但现实总是残酷。直至我冷冷地对他说“因为你记得选对的只是其中一个选项!”,他才不再祥林嫂。

注册难,按中证监规例,保代考试通过后,还需在三年内成为一个中证监行政许可的股权融资成功项目的协办人,方可注册。2010年,为了公开公正公平,注册前还需进行资格公示。在2012年前,成为协办人,还得在券商内部斗智斗勇一番,个中难处,可参阅@百乐门小艳红大作的有关描述,不少同行都是一把泪啊。好不容易争取到协办,还得看运气,看这个项目过会、发行顺利与否(由于券商内部管理的原因,很少投行人员能签到自己做的项目的协办,都是服从券商统一安排)。IPO是难过,但别以为签到再融资项目就能偷笑。听说一位同行,2008年考过,签了个央企属下公司的再融资项目,以为必过?且慢!这是个房地产公司,别说过会了,赶紧撤下来吧。直到今天,这位同行都还没注册上。好了,一切顺利,协办的项目也顺利发行了,长吁一口气?还没行,还有资格公示等着你呢。2008年前,有关方面对考试资格要求不严,很多券商和投行人员也不当一回事,很多人就成功报名了。结果,公示的时候,出问题了,被举报了,只能重考。这个考试,谁也不敢保证能重考考过啊。不过,还是有好多猛人的,我认识的几个朋友,2008年考过,2012年注册不成又重新考过,终于修成正果,真令我写个“服”字。其中两人,还是一辈子就考了两次,两次都考过,100%成功率啊。当中一人,更是厉害,2008年考第一次,之前对股市不感兴趣,无A股经验,11月开始看考试教材,12月考过(分数比我还高);这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在2012年,她6月当妈妈,11月考,又过,真是神一般存在的高手啊!

怎样才能通过这个考试呢,作为一个四度攻关才pass的菜鸟,分享点小经验:首先是思想要高度重视。这不是套话,是痛定思痛后的教训。我2004年末开始考,2005年末考第二次,当时由于是所在公司里面年纪最小的,无所谓,两次都近乎裸考(多傻啊)。2007年考第三次,忙于项目,随便翻翻书去考了,居然就差6分,于是信心大增,2008年恰逢金融危机,IPO暂停,闲下来,更由于当时团队里除了领导就我年纪大了,压力在兹,于是痛下决心,11月开始全力看书,终于考过。其次,是要会看书,洋洋洒洒近万页,怎么看,要看关键点,不少同行对5%、3000万等数字记得很牢,但考不过,为何?因为基本不考具体数字啊,考的是什么什么的5%、什么什么的3000万啊。再次,无论如何,教材一定要通翻一遍,基本上考完出来,你知道大部分题目考的是什么,就基本过了(这次不过下次也过了)

炼成记基本写完,升级记待后。祝大家生活愉快!

个人简介
曾庆文,曾子(曾参)的61代孙。工学硕士,MBA硕士研究生。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任职;2000年进入某中外合资银行工作,先后在总行从事公司业务、信贷管理、风险控制的管理及研究工作。主要撰写文章有《论地方银行的超常规…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