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环境工作在中国

黄静 原创 | 2013-12-12 00:03 | 收藏 | 投票
【这是美国一家关于中国方面的华人学者通讯采访稿】
投资环境在发达国家称之为投资气候,理论与方法比较成熟,在引入发展中国家以后叫做投资环境。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大量引进外来资金,如是就有了对投资环境评估定位的要求。中国于1993年到1995年大量引进了“投资环境”的理论、方法,有不少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投资环境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不少学者和学生依然在根据一套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排队对城市进行评价。
黄静于1995年到199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着手投资环境的研究。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了“境内投资环境评价”[1]的概念,真正解决了许多地方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与运用的实际问题,推动了投资环境的实际运用与招商引资工作。
中国是一个大国,尽管国内很多政策相同,但毕竟因城市区位、城市类型、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具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中国境内一个省区就相当于欧洲或其他地方一个国家,因此,投资环境不在近乎相同的层面来看,实质上是难以得出其好坏与优劣的。因此,黄静博士提出投资环境需要从三维进行分析:
第一维是相同类型的城市对比分析;第二维是相串联的交通线上的城市对比分析;第三维是城市内部的空间关系分析,以便投资人投资着地。这样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问题与实际工作中的困惑,首先,“境内投资环境评价”突破了按照指标进行打分排队的问题,分数排序并不能说明投资环境的好坏与优劣,也就是说,70分一定比60分好吗?不见得。因为投资者是根据自己的投资领域来判断投资环境的。
第二,不同级别的城市不能进行狭义的比较。如北京市和保定市投资环境谁好谁劣?
第三,在中国的投资环境评价很容易造成大量城市的悲观。因为,中国有650多个地级城市,欧洲国家相同规模的城市才几个,那么,在中国的大排队中或许是第50名的城市,应当算得上上游城市了,那么相对同样方法对欧洲国家城市的排队而言,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落后。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大家只认老大,因此打分排队的方法在中国几乎不可取。这就是本人早就预言世界银行在中国开展投资环境评价工作难以进行的逻辑。不出所料,2007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几乎不支持世界银行的评价,而且每次世界银行结果一出来就遭到很多城市的反对。
“境内投资环境评价”避免了打分排队,有远见的城市积极参与这种投资环境评价,其评价结果大大推动了城市的宣传与招商引资,解决了城市宣传中的4个问题:权威性的树立、科学性的保证、实用性的加强、艺术性的提升,在解决这4个问题之后,增强了城市招商引资的说服力,提高了招商引资效果。
黄静博士领导的国际投资环境研究院[2]曾经开展了对北京市、武汉市、青岛市、菏泽市、河南陕县、江西省等地的投资环境评价,广泛科学的运用到招商引资工作中,整合了商务资源,提高了招商引资效果与持续招商。
目前,黄静博士将投资环境评价与招商引资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了很多城市对外的经济交流,使原本大多停留在研究、理论层面的工作落实到政府这个重要的经济工作中去了,不少城市开始重视“境内投资环境评价”,以期推动招商引资与对外经济交流。
黄静博士还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投资环境结合起来,从招商引资的角度阐述了现代政府管理人员执政的艺术需要,在招商引资培训中,使投资环境工作升华到政府官员执政的艺术与技巧的高度,让参加招商引资培训的官员耳目一新,能够积极主动地解读国家政策,有创新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1] 黄静博士论文《投资环境评价体系与咨询系统研究》是中国投资环境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98)。
个人简介
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第一位专门研究投资环境的经济学博士,曾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处投资环境项目办主任,主管投资环境项目。13501261050@163.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