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大妈” 搭准经济脉搏

傅子恒 原创 | 2013-12-17 17:31 | 收藏 | 投票

   在转眼将过的2013年,一支被称为“中国大妈”的中年女性队伍强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她们曾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代名词,没事也跳个广场舞,可今年以来,“中国大妈”凭借牵动国际黄金市场、抢购海外房产、转战比特币等的种种魄力,一举“杀入”国内外舆论场。近日,她们的影响力指数再度爆棚,“Dama”有望收入《牛津英语词典》。
  
  在“中国大妈”身上,我们可不要光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因为读懂了“大妈经济”,也就触碰到了中国经济的脉搏。本期“思与辨”讨论一下“中国大妈”。
  

  主持人:从购买黄金,“完胜华尔街大鳄”到“抄底海外房产市场”,再到“比特币逆袭的主角”,2013年,“中国大妈”似乎声名鹊起又充满戏谑。“中国大妈”为何如此疯狂,她们的壮举理性吗?
  
  “中国大妈”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年龄与性别意义上的专指概念,这一戏谑称谓其实是对中国普通民众集体投资行为的一种形容。如果专门从年龄与性别群体方面来看,上述三例事件中,如果说购买黄金是普通中国大妈们的集体行动话,“抄底海外房产市场”与“比特币逆袭主角”都不是普通中国大妈们能够攀得上的。2013年投资市场许多事件,我觉得普通民众集体的行动难言疯狂或者理性,中性地说,它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中国普通民众在投资方面的躁动。这种躁动原因复杂,浅层次来看是逐渐具有了一定购买力的普通民众出现更多的投资意识(当然存在投资跟风问题);深层次原因有黄金膜拜问题,有对房地产市场根深蒂固的保值增值认识问题(仅管是错误的),也有国内持续的地产、黄金长期涨价造成的认知惯性与幻觉问题等。当然,这种躁动难言理性。笔者同意有论者认为的,中国大妈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这个群体代表了当下中国理财意识觉醒、有着热切投资需求却不具备专业素养的部分消费者。
   
  主持人:一边是居民储蓄率全球领先,一边是理财资金占比偏低;一边是传统投资市场萎靡不振,一边是新兴理财产品风险难测。“中国大妈”现象的出现折射了什么?又警示了什么?


  “中国大妈”现象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有许多,这其中首先有观念方面的问题,普通的中国人多少年以来一直处在贫困状态,因此会在小富之后留有余地;中国人儿女情长,家庭观念浓重,而家庭消费通常会涉及跨期甚至叠代问题,因此会需要节余;中国人节俭,在投资与消费方面较为保守,因此钱存银行就成了最重要的选择。客观因素方面,我国经济社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度不足,使得中国人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的危机感,客观环境要求节余而进行储蓄,而一般民众理财投资渠道较少,同时存在投资门槛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一般人宁可储蓄而较少投资。此外,中国二十年以来没有大的通货膨胀,金融政策、物价总体比较稳定,也是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持人:现在老百姓的投资渠道原则上来讲有三块,一个是买房子,一个是买股票,一个是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储蓄存款。其实民间投资渠道过于狭窄,投资渠道不畅必然会催生投机。那么,如何扩大民众的投资渠道?

   扩大民众投资渠道首先应扩大金融业开放,通过竞争方式培育更多的金融市场主体,给普通民众提供数量更多、品种更为丰富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其次是增强股市的长期投资吸引力,而增强股市长期吸引力又应当促使市场出现更多具有长期高成长潜力的上市公司,这与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紧密相关。第三,政府在开放中应当强化监管,构建良好的投资秩序与投资环境。上述方面可以一句话概括为:激发市场与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构造有为、廉洁、效率政府,这也是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系统性问题。

     (本内容为《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思与辨”访谈笔者的回答部分,发表时有删改)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目前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关注领域为证券投资、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改革中国:风险、挑战与对策》、《经济能见度:财政政策与收入初次分配》、《证券分析师眼中的财务指标》、《股权分置…
每日关注 更多
傅子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