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建立自贸区是大势所趋

徐洪才 原创 | 2013-12-08 19:4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近期,欧盟政要纷纷访问大陆,中欧自贸区的话题愈发火爆。尤其是,继李克强总理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宣布,将积极探讨开展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后,英国首相卡梅伦又在北京高调表态力推中欧自贸谈判,使得中欧自贸区的概念股都赢利不少市场青睐。

  其实,中欧自贸协议(FTA)的签署实为大势所趋。早在今年六月,李克强总理访问瑞士时,中瑞之间就初签了自贸协议,这对整个欧盟地区都具有示范意义。如果今后能够和欧盟的核心国家如英、法、德签署自贸协议,将是了不起的大事。

  不过,大陆想在近期与整个欧盟签署FTA不太现实,因为欧盟28个成员国都是财政独立的,很难作为一个整体与大陆签署自贸协议。但大陆若分别与欧盟成员国进行FTA谈判却相对容易一些。尤其近期卡梅伦等欧盟大国的领导人都对与大陆签署FTA表露出积极的意愿,说明双方成达的共识已经越来越多,这些国家在加强与大陆经贸往来中都已经尝到了甜头。尤其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又释放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红利,欧盟各国都想分一杯羹。

  从大陆领导人近期的经贸外交也可以看出,为适应国际经贸新形势,大陆对于拓展区域经济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既要打造大陆与东协的“钻石十年”FTA升级版,又与中亚诸国联手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更与中东欧十六国密切深入合作,实可谓“一路向西”。

  然而,想要同欧盟各国达成FTA并非易事。从具体操作来讲,先签署双边投资协定(BIT)或许比FTA的阻力略小。目前,有实力的大陆企业大都希望“走出去”,而欧洲也欢迎外来资本。例如英国,在与大陆资本合作方面尝到了甜头,中投公司参股希思罗机场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在多数情况下,陆资并不谋求控股,而只是作为财务投资者。只要双方求同存异,不用带有意识形态眼光来考察合作项目,就能非常愉快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果实。

  从具体步骤上来讲,大陆政府可采取务实的态度,一个一个国家地谈。比如,选择中东欧国家可能难度相对小一点,这些欧盟内部相对落后的国家对于大陆资本的需求更为急切。同时,对于英国等非欧元区国家也可采取各个击破方式。而像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尚未完全从主权债务危机创伤中恢复过来,也同样需要外来投资。

  对于德国、法国、荷兰等欧盟核心国家而言,由于实力强大可能目前日子好过一些,而且对于大陆也有竞争优势。鉴于当前大陆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对于高科技、环保技术的需求极为迫切,这些欧盟国家应该消除偏见,放弃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封锁,真正实现互利双赢。从当前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表现出的积极态度来看,存在一个好的势头,很多事情都在积极推动之中。

  其实,比签署BIT阻力更小的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目前欧洲很多金融大都市,如卢森堡、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等都强烈意识到了这一点,都想大力发展人民币业务。陆资银行应该积极拓展海外分支机构网点,强化“走出去”的意识。大陆央行不久前与欧洲央行签署了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今后应加快做大全球主要外汇市场中的人民币产品交易规模,鼓励大陆企业去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挂牌上市。同时也欢迎欧洲公司到上海发行“熊猫债”,到香港、台湾来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样,以金融服务来促进双边投资,再推动FTA的签署更具操作性。

个人简介
徐洪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证券业协会CIIA专家委员;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199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央银行、证…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