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开创未来十年银行业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3-12-09 08:07 | 收藏 | 投票

  在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肩负促进经济转型重任的金融领域作出全面部署。未来银行业改革有望加速推进,迎来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就未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金融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阐述了他的看法。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没有对国有控股大型银行改革作专门表述,您怎么看?未来国有控股大型银行深化改革可能朝什么方向进行?
  宗良:没有作专门表述,说明我国对国有控股大型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决定》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为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和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提供了政策依据。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同一经济组织中,不同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决定》同时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截至2012年末,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总资产超过140万亿元。尽管规模庞大,但存在着诸如金融业门槛过高、国有股占比较大、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问题。目前,在四大行A+H股份中,国家持股(财政部、汇金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比例平均为70%,其中农行的这一比例高达82%.在A股中,汇金公司持有中行股份更是高达96.43%.从国际实践来看,欧洲等国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对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淡化行政、加强监管的方式,国家仅保持适当的持股比例,以培育健康公平的市场体系。
  结合中国国情,可考虑积极引进外部投资者、适当降低国有持股比例,保持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绝对控股即可,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未来国有金融机构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引进各类外部投资者,包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甚至可以员工持股,从而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资本市场表现;推行更加市场化的管理层选拔方式,减少行政任命等。
  记者: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是否意味着民营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将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宗良:未来将立足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民间资本产权清晰,其进入银行业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股权资本和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民间资本的参与有利于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强化现有竞争,提高服务效率,给整个经济带来持久旺盛的活力。成立民营银行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大有裨益。民营银行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具有天然的草根优势,能够长期、稳健、高效地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未来民营银行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当然,成立民营银行对风险监管的要求较高,诸多政策需要监管部门细化和落实。
  记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将包括哪些重要领域?
  宗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将包括: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中需要的金融工具创新,比如适用于小微企业、城镇化和“三农”等发展的各类创新;促进消费层次和结构升级的工具创新;适用于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创新及相关的衍生产品;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将现有业务条线与在线金融中心、移动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平台等新兴技术模式加以整合,以最终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等等。
  记者:完善的银行体系具有哪些特点?未来我国银行业结构将呈现什么特征?
  宗良:通常一国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在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以少数大型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银行业体系;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差异化和特色化,既相互协作又充分竞争,能够实现信贷资金的最优配置;对内不断提高效率满足各类企业和居民的有效信贷资金与服务需求,对外不断提升本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未来我国将建立一个治理完善、竞争充分、差异定位、服务实体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各类银行将通过差异化服务以提升行业竞争力。
  预计未来我国银行业结构将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以大型商业银行如工、农、中、建、交为主导,资产占比为40%至50%.在国内或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且市场化、差异化定位清晰,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银行;二是以股份制银行为主,形成国内跨区域发展的中型银行,资产占比20%左右。其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匹配,重点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和城镇居民;三是以县域及农村本地民营银行为主,资产占比20%左右。其主要为小微企业、城乡居民和社区提供全口径的服务;四是以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为主,资产占比10%至20%,主要为公用事业、在华外国居民和企业提供专业类服务。
  记者:为什么金融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
  宗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生动力的消退,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中速增长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寻求突破,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作为重要市场主体,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融资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资本约束监管趋严,也制约了银行体系提供长期信贷支持的能力。未来银行业改革与发展要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国经济崛起为己任,坚定地走转型之路。
  要积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中长期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趋势性下降和周期性回稳相交织的特殊阶段。“调结构”意味着要消化产能过剩,告别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更多的资源放在拉动内需方面。“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则意味着要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化,挤压融资平台,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服务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也要稳妥推进国际化。我国银行业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或兼并收购国外金融机构,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有力地支持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作者:刘红)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