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坚持长期的能源安全战略

张茉楠 原创 | 2013-02-01 10:3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将进入后期阶段,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但与此同时,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发展受到更多制约条件,中国必须把能源安全作为战略的重中之重。

  由于短期内,经济增长还会依赖资源能源投入,因此,未来资源环境消耗程度还将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全球资源能源供给偏紧和环境约束强化的背景下,保持国内经济较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能源短缺、能源依赖是中国未来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当前,主要发达国家通过控制能源的开采权、控制能源定价权,以及运输通道等方式依然对全球能源供应产生重大的影响。以石油为例,目前,中国进口石油最多的三个国家为沙特、安哥拉和伊朗。2010年前3位进口国进口量占总量的四成。按地区分布,中东地区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比例50.1%,居第一;非洲为30.2%,居第二位,以下依次为拉美、独联体和东南亚。2011年以后,尽管非洲国家出口比率已明显上升,但进口风险依然过于集中。

  未来十年,国家间的竞争可能演变为能源竞争。经济性短缺、区域性短缺、地缘政治导致的供给中断或短缺以及需求型短缺将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主要发达国家通过控制能源的开采权、控制能源定价权,以及运输通道等方式依然对全球能源供应产生重大的影响。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未来中国必须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能源发展大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资源,这是中国能源安全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不但要“走出去”,也要“拿回来”,也就是要通过能源资源勘探开发、贸易和科技合作,以及运输管道建设、能力建设,建设完善的能源资源贸易基础设施,真正把能源“拿回来”,增强对国际大宗能源资源市场的影响力和定价权。

  当前,世界能源版图正在发生板块裂变。近些年,随着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有效推进以及“页岩气革命”溢出效应的重大影响,美国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变化:美国石油需求从升转降,已经彻底扭转了能源自给率下滑的态势。过去的6年里,美国能源自给率逐渐提高,在2011年达到81.4%,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在2035年将达到87%,基本实现“能源独立”。

  美国“能源独立”的经验表明,国内能源开发是保持能源安全相对独立的重要基础。再以石油为例,目前,尽管石油资源难度越来越大,但仍具有保持石油产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中国东部石油仍有增长空间,估计待发现资源量为180亿吨,待探明石油资源潜力为68亿吨左右;西部地区处于勘探中早期,待发现石油资源量超过114亿吨;中国近海待探明石油资源量为86.31亿吨,石油探明程度仅29%,尚处在储量发现的高峰期。加快海上和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将是中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战场。

  中国应该深化和加速资源外交,使资源外交成为国家实现全球资源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美、日、欧等国担心中国崛起,正以政治、经济、法律、贸易保护、军事等各种手段阻碍中国突破能源资源瓶颈,获取石油、铁、铜等战略短缺资源。中国如何与资源供应国强化经贸联系,建立一种资源体制,以便在全球能源资源的供求关系紧迫的情况下能够优先确保中国能源需求尤为迫切。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资源外交战略比较成熟,通过能源资源外交一方面确保了国家获得持续、稳定、价格合理的资源供应,密切与能源资源输出国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海外能源资源的合作开发,实现能源来源多样化。中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中加强和深化能源资源外交以减少对抗和摩擦。比如,中国在向西开放的战略中,应该加强与上合组织(SCO)、西亚、中东以及阿拉伯国家的能源资源外交,建立国际型、开放型的能源资源经济走廊。

个人简介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