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为何屡失转型良机?

郭施亮 原创 | 2013-04-17 14:04 | 收藏 | 投票

    有学者认为,2008年中国没有把握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机遇实现经济转型,属于一大憾事。的确,纵观过去的一段时期,中国也屡次错失了经济转型的最佳机会。虽说当前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当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仅处于全球第87名的位置,同时中国企业在国外基本丧失定价权,因此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称号可谓是有名无实。

    经济转型一词最早由阜新人创造。而阜新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经济转型的试点城市。回顾过去的历史,中国也有着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在1978年之前,国内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然,当时百姓的生活力求温饱,不像现在追求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根据数据统计,当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200美元,农民的人均收入甚至不足200元人民币。也可以这样认为,1978年前中国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之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当时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成为了中国经济的转型源头,而农村改革也成为了当时的重头戏。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实现农民的包产到户等主要目标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数十年过去了,历史也证明了当时改革的必要性。

    谈及经济转型,主要存在两种转型模式,分别是状态划分模式以及速度划分模式。细分状态划分又包括了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若从单纯的概念解读,前者属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而后者属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中国的历史发展路线来分析,1978年至今初步完成了体制转型的目标。而近几年国家对结构性转型也开始给予重视。其中,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根据资料显示,当前国内的城镇化水平约为52.57%,而户籍城镇化仅为35.29%。对比发达国家均值在70%以上的城镇化水平,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依然漫长。在前期的重要会议上,管理层也高度关注国内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并编制了《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12)》。在规划中强调,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以及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

    但是,在追求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相对应的污染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例如,水污染的问题。列举一组数据,在2000年至2010年城镇新增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3.87%,而新增人口生活污水累计排放量增加了近700亿吨,占污水新增排放的97.54%!又如大气污染。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有加剧的趋势。有研究统计显示,当城镇化提升1%时,会增加1%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因此,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背后也在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健康。

    若细分速度划分的模式,包括了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从单纯的概念来看,前者属于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后者则属于循序渐进的改革计划。当然,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渐进式的转型计划。而作为追求短期效果的激进式转型却较少采取。

    通过上述的细分研究,也会对中国经济屡失转型良机的原因有了大致的了解。经过笔者郭施亮的总结,导致这种原因的出现主要存在以下几大看点。

    第一、以往过度追求GDP的增长速度。作为政绩考核的GDP数据,其数据的真实作用已经大不如前。以近十年为例,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103.61万亿,而巨额的货币供应量仅仅创造出52万亿的GDP,两者之间的比值高达1.9:1。又以1978年以来的数据为例,1978年M2数额为859.45亿元,34年累计增幅达到1134倍。而同期GDP数值为3645.2亿元,期间累计增幅为142倍,可见两者之间的差距巨大。因此,当前的经济已经不能单纯以GDP来测量,而克强指数的参考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减缓了这种误差的产生。不过,正是长期追崇着GDP数据的增长模式,而忽视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性条件,也是导致国内经济屡失转型良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三驾马车发展失衡。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然而,近年国内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花费了巨额资金到投资这一块领域,而消费与进出口却没有得到均衡式的发展。以菲律宾为例,该国强调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消费占比高达70%!相反,在中国,消费占比仅为30%,而投资却占比很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管理层溺爱于投资推动经济的拉动模式,已经产生了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但是,由于边际效应的作用,投资对经济的推动效果也趋于弱化。所以,改变经济推动模式,实现经济转型已经是唯一的出路。

    第三、热衷于基础建设项目,被动式消化过剩产能。此点属于第二点的延伸。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多项十二五等项目的获批,而且投入的资金也较大。然而,细看这批获批的项目,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属于前期基建项目的延续,更有甚者属于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的再次投资项目。从当前M2与GDP的比值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中间不知隐藏了多少浪费性的资源。同时,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项目大部分属于高投入、低回报的工程,一旦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停滞,就会形成豆腐渣工程。

    第四、权力寻租现象普遍出现,导致大量资金无法流通到流通市场中。权力寻租现象虽说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在国内却是一个相当骇人的现象。利益团体利用权力寻租取得的资金几乎是无法计算,而巨额的流动性本应投放进流通市场,却被利益者垄断占有,从而造成了社会生活成本的急剧上升。因此,这一个现象也是导致中国经济屡失转型良机的关键性因素。

    假如在四年前,中国没有将巨额资金投放到高投入低回报的基建项目中,而是将资金逢低购买当时国外低廉的资源产品,那么现在的中国就不会如此被动了。定价权的缺失是制约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而当前国内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格局,即在国外由于定价权的缺失,而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整体经营环境持续恶化。在国内,由于垄断现象的普遍存在,企业基本难以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随着成本压力的增大,企业多以倒闭收场。因此,若中国继续保持着这样的发展模式,那么实现经济转型也许会难于上青天!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