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谎言与赢家

冯跃威 原创 | 2013-04-02 00:1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不仅赢得与战争、原油直接相关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伊拉克战争转嫁了国内经济危机、反恐的怨气和超发美元在原油市场上的沉淀。

  文/冯跃威

  3月20日,全世界掀起了反思本世纪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争——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的热潮。然而,在人们反思战争时,一些西方媒体却冒出了类似“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但获益最大的却是中石油”的奇谈怪论。

  为了证明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有的媒体竟然简单地将近10多年来中国和美国从伊拉克进口原油数量,或是将获得伊拉克油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等表观数量纳入利益得失研究的范畴,或是干脆给出这场战争就没有赢家或得不偿失的结论,甚至称伊拉克石油产业的繁荣,受益的是整个石油市场,都企图淡化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灾难与痛苦。

  谁是战争的赢家?

  其实,在小布什总统履新后,看似不错的经济数据,却被克林顿总统任期末制造出的科网泡沫给颠覆,经济步入衰退,失业率上升,既有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均不能使美国走出困境。恰在此时,“911”恐怖事件给了小布什总统摆脱困境的机会。于是,编造谎言发动了对伊战争。这次战争与二战后美国所发动的所有局部战争几乎相近,都是在美国国内经济步入衰退时策动的,依旧拟合著古老的通过战争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轨迹。

  从战争支出看,美国10年间包括军费、使馆开支、重建及援助等在内的总开支已达7670亿美元之巨。2013年3月19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在伊战中,美国政府在私人安保、后勤保障及重建工程等方面付给承包商的报酬总计高达1380亿美元。20日,《金融时报》也报道,美国国内外的许多公司都从伊拉克战争中获利甚巨,排在前十位的公司与美国政府签下的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承包合同总价值高达720亿美元,其中,美国前副总统切尼曾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哈利伯顿公司下属的KBR公司以总价值395亿美元的承包合同排在首位。尽管这些承包商大肆浪费,甚至是欺诈,造成了高达600亿美元的损失,但却变成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拉动着美国经济。不仅拉动了美国军事工业,与以往的战争相比,在战争中雇佣的工作人员数量还超过了美军地面军事人员,缓解了部分在美的就业压力。

  从在伊项目看,苏格兰能源顾问公司Wood Mackenzie的分析师亚历克斯测算称,未来10年内伊拉克石油产业重建,包括二次承包中的钻探、建油井以及翻新石油设施在内的多项合同总金额可达1.5万亿美元,而这些合同大多都将落入美国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威德福以及斯伦贝谢等四大公司之手。

  中石油尽管在伊拉克战后的公开招标中获得了几大项目合同。然而,即使中国石油按时完成合同所签署的内容,其每年的服务收入,与美国公司在伊拉克石油市场每年平均1000多亿美元服务合同收入难以相比。

  从市场结构看,尽管萨达姆政权的倒台,使伊拉克原油市场格局重新洗牌,让许多欧美石油公司可以进入伊拉克市场。但对伊朗制裁不仅维系了原有全球石油的供需平衡,而且在打击了对伊朗投资的石油公司时,美国公司却凯旋在了以往进不去的伊拉克市场,扩大了其在全球石油服务市场的总份额。

  从采购绩效看,伊拉克原油官价与迪拜交易所的即期原油期货合约挂钩。而美国公司在采购原油时,完全可以在美国投行等交易所结算会员的帮助下,通过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的与迪拜交易所共用的金融工程工具,如迪拜原油期货、布伦特原油与迪拜原油价差期货、迪拜原油与航空燃油、汽油等油品裂解价差期货、期权等金融交易工具,和数据通道进行避险,在为迪拜油定价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甚至是牟利。尽管美国近些年年均从伊拉克仅拉出2600万吨原油(约支付190亿美元),但其采购费用占整个服务总收入不足五分之一。不仅相当于白拉油使用,还有极其丰厚的服务收入与利润。

  中国除了要支付足额的原油采购费和被操纵的亚洲溢价外,还必须承担项目先期投资的风险、走出去时携带整套装备高速折旧和恐怖袭击可能造成意外损失等风险。所以,中石油在伊拉克经营是付出了优质的技术服务获得的在伊原油采购权。

  可美国不仅只是赢得与战争、原油直接相关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转嫁了其科网泡沫破裂造成的国内经济危机、反恐的怨气和超发美元在原油市场上的沉淀。

  因此,美国才是战争真正最大的赢家!

  本文刊在《中国石油报》2013-4-2石油时评,原名:谁是伊拉克战争的真正赢家

个人简介
曾经长期从事国际能源产业经济、投资避险、国际关系研究和咨询,以及多家媒体的专栏作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