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产业面临的危机和出路
——在中部粮食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会上发言
(王在安 2013-4-25)
刚才李教授就中国粮食产业的发展问题做了很重要的主题报告。我的感觉是他的报告所讲的核心观点是“紧平衡”,整个报告是围绕着中国粮食生产和供求的“紧平衡”这个观点展开的。“紧平衡”这个观点,是产生于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所宣传的“中国以全球5%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人口总数22%的中国人”这个粮食自给自足的观点的。但是,现在由于耕地减少,粮食消费需求增长,导致国内粮食短缺,于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国粮食市场和产业发展要实现“紧平衡”的观点。
对于中国粮食“紧平衡”这样的判断和观点,我谈一点儿不同意见。我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粮食市场、粮食产业并不能用“紧平衡”来判断和概括,中国粮食生产、粮食市场、粮食产业的真实情况是已经陷入危机,而且这种危机的程度正在加速和加深。
我具体讲三个意见。
一、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危机风险。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粮食自给自足局面已经日趋无法支撑。
1.人类社会经济愈是发展,人均的粮食消费量就越大。比如,人均年消耗粮食的数量:以印度为代表的农耕经济社会为200一300公斤;以中国为代表的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社会为400-600公斤;以欧盟为代表的后工业化社会为600-900公斤;而美国2005年通过立法将发展生物能源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后,为1000公斤以上。
2.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造成粮食需求和消费量的增长。中国现在每年人口增加约1000万人,这是中国粮食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3.生物能源的发展加剧了中国的粮食危机。
目前,由于石油日益枯竭,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科技和产业,即以粮食、植物油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产业。2010年,全球生物能源年产量800亿升。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加拿大、巴西、欧盟。由于石油枯竭加速,生物能源产业快速成长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据联合国粮农机构预测,到2015年,全球生物能源总产量将达到1200亿升。
2010年,美国生产生物能源消耗玉米达1.28亿吨,相当于全球玉米总产量的25%。目前,在一些全球发达国家中,30%以上的植物油被用来生产生物柴油。事实上,在我们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的用粮食制造生物能源。
这就在一方面导致人类对粮食消耗和需求的激增,另一方面将导致粮食市场的短缺和危机加剧。
4.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肉食品的消费激增。这就导致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发生了乘数效应。比如,1986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35公斤,而2010年增长到人均60公斤。而生产一公斤牛肉要消耗8公斤粮食,生产一公斤猪肉要消耗3-5公斤粮食。中国饲料用粮从1980年的6800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2亿吨,几乎翻了一番。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加速了耕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缩减。比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占用了中国最优质的良田。近20多年来,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了2亿多亩优质良田。据中央政府说,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要有7亿农民进城,这至少还要再占用2亿亩以上的良田。这必然导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下降。
所有这些,必将加剧中国粮食生产、粮食供应、粮食市场的紧张和短缺状况,2012年,中国进口粮食高达7200万吨就是证明。因此,所谓“紧平衡”的观点和理论,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只不过是某些官员或学者一厢情愿的幻觉和空想。
所以,我们应当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粮食自给自足局面已经日趋无法支撑,日益陷入危机之中。
二、对于粮食企业来说,粮食危机的意义。
对于我们粮食生产、流通、加工企业来说,粮食危机有两种意义。
一是面临危险和困难。这种危险是粮食短缺,这种困难是企业想要获得足够的粮食原料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即可能发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事情。
二是粮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因为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将会形成供不应求的市场和快速成长的市场。这对各类粮食企业来说,无疑是极为宝贵的市场机遇。谁能抓住这个市场机遇,就能实现企业的高速成长,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三、中国应对粮食危机的思路和办法。
1.中国必须痛下决心,从政府自身做起,严厉制止胡乱占用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数量不再减少。
2.中国必须痛下决心,尽快解决耕地的产权法律问题,改国有土地制度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最紧迫、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关键问题。因为只要农民一日没有耕地产权的法律保障,就没有农业投资发展的积极性,就会丧失保护自己耕地的权力、动力和积极性,就无法阻止政府和厂商掠夺农民耕地的事情到处发生。如果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耕地不能归农民所有,就一定会导致中国严重缺粮,并引发社会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仅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甚至有可能带来灭种的灾难!
3.必须倡导改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适当降低肉类食品消费量。
4.必须坚决支持粮食种植、流通、加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培育和扶持能够盈利,自主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者。
5.做好粮食的国际贸易工作,利用全球市场解决和应对中国正在发生且日益严重的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