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是利益盘算,忌感情用事

梅新育 原创 | 2013-05-16 17:13 | 收藏 | 投票

  几乎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在世界许多地方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关注,各个动乱国家对立双方在中国国内都拥有大量同情者。然而,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处理一切问题的终极依据只能是我们的国家利益,而不是感情。感情用事无助于解决问题。

  针对“阿拉伯之春”动乱,我们的首要目标毫无疑问是拒动乱浪潮于国门之外,决不允许这种动乱发生在我国,这一点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中国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工业大国,离实现170年来民族复兴的梦想只有几步之遥,不容许被政治动乱打断。

  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跨度上考察,经历过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起飞”时期国家虽多,能最终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飞跃者极少。1970年,全世界有108个人均收入低于7000美元的国家;到2010年,其中只有4个上升为按世界银行标准定义的高收入国家。而众多新兴国家的起飞之所以夭折,内乱和战争就是最致命但并不十分少见的杀手,苏联、南斯拉夫、科特迪瓦、阿富汗、巴基斯坦……莫不如此。我们不能准许这一切在中国重演。

  在此前提下,在国外此起彼伏的冲突中,中国国民愿意同情哪一方大可悉听尊便,中国国民有这样的自由;但国家的任何实际行动和物质投入都必须建立在冷静甚至到冷酷地步的盘算之上,同情不能影响我们对国家利益的算计,我们不能为了虚妄的目标而在海外虚掷中国国民财富和生命,我们的每一项付出都必须对应相应的回报。当然,这项回报周期可长可短,可有形可无形。

  我们之所以必须不折不扣地践行这种冷静到冷酷地步的盘算,还因为其他国家的内乱往往有着经济、社会方面的深刻根源,外界的贸然干预非但无济于事,反而很可能使干预者自己陷入窘境。以阿拉伯动乱为例,透过“民主斗争”和宗教口号,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结构年轻而失业率居高不下是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之源。在青年人口持续多年大量失业、并因次贷危机而显着加剧的情况下,阿拉伯国家爆发动乱,实属必然。既然如此,即使打出种种动听炫目的旗号,外界的贸然干预又能解决他们什么问题呢?

  此外,随着国力和海外利益增长,我们适度干预海外事务已成大势所趋,希望我国干预的海外势力也与日俱增。但如果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牢固确立国家利益原则,完全可能产生一个横跨国内外的强大利益集团,把我国拖向滥用和虚耗国力的轨道。美国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训。美国财政风险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帝国野心所带来的庞大军事开支,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力图把美国继续固定在目前这条滥用军力的轨道上,却全然不顾此举是否会导致美国国力过度耗竭而最终不可持续。看看美国国内主张肆意干预外部事务的强硬势力,看看世界上有多少国家的所谓民主派、反对派把夺权的希望寄托在美国干预之上,我们就不难明白这个利益集团左右美国走向的势力多么强大。难道我们希望本国落入这样的泥潭?

个人简介
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兼职客座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梅新育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