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新木教授首提武汉搞临空经济

郑友林 原创 | 2013-06-13 06:21 | 收藏 | 投票
伍新木教授首提武汉搞临空经济
 
【提要:2006年,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提出调研报告。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在黄陂建设一个大规模的临空经济区。在2007年,武汉市用一个街道级管理单位来规划“中国中部临空经济区”,这恐怕是全球临空经济区规划历史上的笑谈。】
 
2006年,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提出调研报告。几年前,他在昆明机场做调研,发现在机场旁有一个巨大的花卉市场,旅客在上飞机前都愿意买鲜花直接带上飞机。这个小事件触动了伍新木敏感的经济神经。在武汉临空经济发展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伍新木在2006年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黄陂建设一个大规模的临空经济区。报告很快得到时任市长阮成发的批复,武汉市政府立即将这个经济区的建设任务交给黄陂区。
2007年8月,黄陂区临空经济领导小组挂牌成立。领导小组成员先是辗转于北京、天津、重庆、深圳、广州几大城市的机场考察,然后又花100万委托新加坡CPC公司做了《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08年8月,规划得到市政府的批复,临空经济区的范围确定。机场所在的黄陂区天河、横店、祁家湾、盘龙经济开发区共90平方公里,划为临空经济区。应该说,这是站在黄陂区自身角度做的一个非常狭隘的规划。不能代表武汉市,更不能代表中部临空经济区的水平。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事实,在临空经济区这样的大的经济规划问题,武汉市和湖北省缺乏长远眼光,因此,就谈不上超前设计、规划。
保税区和土地使用权的问题怎么解决?黄陂区财力有限,除了做规划的100万,基本上没有任何实际投入。规划中提到的11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目前可开发的面积只有20多平方公里,其中还有不少属于国家基本红线以内的保护农田。这20多平方公里的基础建设投入,最保守估计也要100亿。以黄陂区的财力,不可能独自支撑。
但是,黄陂版的临空经济区直属黄陂区管理,行政级别却只是街道级。而规划中的经济区涉及到黄陂区的四个街道,且不说省、市里的资源,一个街道级别的临空经济指挥部或管委会,可能连黄陂区其他街道的资源都难以调动,这样的制度安排,就给武汉的临空经济留下了“后遗症”:缺乏顶层设计、各自为政、小打小闹、低起点、低端折腾。
2008年,T2航站楼交付使用。T2航站楼最初的规划设计年最大吞吐量是1300万,2006年达到610万人次,2007年突破835万人次。2008年T2航站楼交付使用时已经突破1000万。这意味着,新启用的T2航站楼很快又将落后于武汉经济的发展,新的替代者将是2015年落成的T3航站楼。
个人简介
将军赶路,不博小兔。目标长远,就不必计较一时一事得失,谓之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成。 为大必作于细。
每日关注 更多
郑友林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