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源于银行的失血点太多

谭浩俊 原创 | 2013-06-26 05:08 | 收藏 | 投票

 

资金是经济的血液,尤其是现代经济,资金不仅要成为血液,而且要成为能够通过有效流动为经济提供充足养分的血液。

 

而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供应者,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如果银行不能给经济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充足的养分。那么,经济就将陷入困境。

 

眼下的情况却是,虽然资产规模越做越大,利润越做越高,经营者和员工的收入越来越多,但是,银行能够给予经济资金养分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以至于闹出了“钱荒”。

 

所谓“钱荒”,只不过是一种谎言。要知道,按照这些年银行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资本金补充,别说是现在,就是再过56年,也不应当出现“钱荒”。银行所以陷入“钱荒”的糟糕境地,除了向管理层“逼宫”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自身的失血点太多。

 

盲目扩张,无疑是银行最主要的失血点,也是造成“钱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透过这些年银行业快速发展的路径和手段,我们不难发现,基本是按照扩张——钱荒——逼宫——补充——再扩张——再钱荒——再逼宫——再补充的思路进行的。也就是说,只要有钱,就盲目扩张、无节制扩张,没钱了,再通过“逼宫”和利用各种手段补充资本金,以便于进一步盲目扩张和无节制扩张。

 

这样的结果,规模是越做越大了,效益也越做越好了,但是,失血点却越来越多了,造血功能也越来越差了。以至于宏观政策稍稍收紧一些,就出现了诸如“钱荒”这样的怪现象,搞得自身也泥菩萨过河,别说支持经济发展了。

 

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银行通过盲目扩张和无节制扩张来增大资产、提高效益的行为,尽快止住这一失血点,让银行恢复造血功能。那么,等待中国银行业的,将是真正的风险和危机。

 

结构失衡,是银行的又一失血点,也是发生“钱荒”的又一重要原因。如果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注意结构合理与科学,并不时地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将资金支持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行业,也就不会出现“钱荒”问题。因为,按照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如果银行的钱投得合理、科学,就会不断产生互动效应,使银行的钱越做越活,越有效率。

 

问题是,银行为了一时的利益需要,基本放弃了将钱做活、做出效率的思路,而是将资金大量投向投入产出效益很低、资金容易出现大量沉淀的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企业,导致银行的信贷资金变成了一团死水,只能依靠外部注水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如此,又怎能不出现失血和“钱荒”现象呢?就算管理层愿意通过开闸给银行注水,信贷结构严重失衡的失血点没有止住,也无法让银行真正走出“钱荒”的风险。显然,外部力量是无法让银行走出“钱荒”的,而必须按照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盘活存量”,才有希望走出“钱荒”怪圈,才能使银行不继续在结构失衡中大量“失血”。

 

行为失范,无疑也是银行的一大失血点,是导致“钱荒”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表面看,提高利率、大量发放承兑汇票、向贷款者收取超额保证金、增加各种中间收费等,给银行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益。殊不知,将银行的快乐建立在企业的痛苦之上,将企业“整”死,是在将银行自己推向绝路、推向不回路。

 

虽然现代经济是金融经济,似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发生了逆转。实际上,离开经济,银行也就是一种摆设,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干。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企业的痛苦之上,不仅是失血,更是自残,是将自己的各种器官和经络切除与挑断。

 

所以,规范经营行为,不再将快乐建立在企业的痛苦之上,是银行止住失血点,保住生命的最核心、最关键所在,也是解决“钱荒”问题的根本所在。

 

当然,内控失灵,也是银行的重要失血点,更是导致“钱荒”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银行在内控机制方面的薄弱。这些年,银行出现的各种经济案件,可谓比比皆是。不仅有来自于信贷投放方面的,而且有来自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等多种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齐鲁银行的巨额骗贷案。而类似案件,又何止一个齐鲁银行呢?最近发生在中国建设银行青田支行的用客户存单为银行工作人员个人炒股炒现货案,也暴露了银行在内控方面的严重问题。

 

毫无疑问,内控失灵,也是银行的重要失血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严重的失血点之一。如何才能控制好这一失血点,依靠规模与效益的繁荣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必须下大力气和苦功夫才能解决。

 

总之,要解决银行的“钱荒”问题,关键不在外部,而在银行内部,在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让太多的失血点得到医治。只要医治好了失血点,所谓的“钱荒”问题,也就不会再发生。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