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缥缈的三个3万亿美元

李胜 原创 | 2013-06-08 15:31 | 收藏 | 投票

  在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债务规模飙升的环境中,多数人仍然缺乏危机意识,而“无敌政府”是信心的源泉。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过的“三个3万亿美元”则是“无敌政府”的基石。

  首先中国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对付收支平衡的重要杀手锏。其次,我国政府债务只占GDP的40%(目前已到60%左右),中央和地方各占20%,美国、欧洲的债务与GDP比是100%,通常65%是安全警戒线,我们债务余额有25%的余地,大致为3万亿美元。其三,中国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算在一起是几十万亿总资产,即使只算央企,也有3万亿美元净资本。

  那么这三个3万亿美元真的可靠吗?我们不妨简单的梳理一下。

  关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它可以用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中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规模也足够庞大,足以应付庞大的资本外流,不会出现国家破产的情况。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多人根据这种理解而推断出:只要还有外汇储备,资本流失就不会对经济造成太大的负面冲击。这一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加入WTO之后,得益于制造业超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观的资本回报率,国际资本向中国聚集,资本的流入促使经济繁荣。不过,现在这一趋势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市场逐步饱和、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弱化,贸易顺差减少,同时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等因素使得资本回报率快速下降,必将逐步引发资本外流。

  即便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用以应付国际支付,资本的大规模外流还是会导致基础货币的萎缩,长期的宽松货币环境不复存在,流动性将变得极为紧张,资产价格泡沫随之雪崩,对中国经济构成致命打击。

  关于政府的债务,其规模有多大,占GDP比重有多高?政府以及海内外各种机构统计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异,不过60%左右是一个相对被认同的数字,对于债务的基本看法整体来说也是大同小异,普遍认为与欧美日等国相比,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占GDP比重仍不算太高,处于相对可控的状态。这使不少人感觉如果中国经济真的遭遇波折,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债务水平来应付,就更谈不上中国因债务问题爆发系统性风险。

  对于政府债务的这种简单比较,忽视了两个隐形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也存在高负债率的问题,2011年末其债务占GDP比重已经达到107%,高于全球主要的经济体。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最终这些债务中的很大一部分将被迫由政府买单。所以即便不考虑社保方面的欠账,政府的潜在负债率也远高于表面数字。

  另外,中国的赤字水平也被严重低估。中央每年经过人大审核的财政赤字预算占GDP比重都非常低,以2013年为例,全国财政预算赤字同比增50%,规模也仅仅只有1.2万亿元,占GDP的2%左右,远低于欧美等经济体。不过地方政府有很多办法规模财政预算,每年预算外赤字的规模都非常庞大,并没有体现在预算之中。如果算上地方政府的预算外赤字和铁道部等净增加的债务,政府部门实际赤字占GDP比重或已接近10%。也就是说,为维系宏观经济现有模式的正常运转,政府已经处于债务高速扩张的状态。

  那么这种高负债率基础上的债务扩张是否能够持续?一旦经济遭遇波折,政府是否还有能力以更大规模的负债来平抑其波幅?答案不言而喻。

  关于国有企业,即便不计算金融企业,中央和地方国企的资产总和也高达几十万亿,净资产和所持上市公司股权也以十万亿计。不过真当危机发生时,真当需求救命钱的时候,这些国有企业还有这样的价值吗?

  最近十多年,在中国快速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对重化工业的垄断以及其资源优势使其规模和效益快速提升。当然,不可否认管理效率边际改善所起的作用,但是因先天缺陷而低效的特征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变。随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国有企业所在的主要行业景气度都会显著下降,其低效率又会再度凸显出来。若当经济或金融危机发生,真需要救命之时,多数国有企业的资产能覆盖自身债务,能够自保已属不易。若真的出售,其价值也必然会显著缩水。

  综合来看,“无敌政府”所拥有的资源已经越来越有限,其调控能力也已显著弱化,还沉浸在政府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幻象中的人,应该醒醒了。

李胜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爱好:看书 冥想 羽毛球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