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周其仁 原创 | 2013-06-09 15:2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由大商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2013中国塑料产业大会”于2013年6月4-6日在宁波举行,新浪财经作为独家门户合作伙伴全程图文直播本次大会。以下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发言实录。

  周其仁:谢谢各位,今天我对经济形势做一些看法。经济走势我的看法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看清的;二是现在看不清的。看清的部分就是四个字,我这里写着“高位下行”,我们从2007年作为基准参考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从2007年以来已经掉了一半,2007年经济增量在13-14%之间,现在是7出头一点。所以大家看这个图示去掉一半,这是非常大的挑战。高位下行和低位下行是不行的,日本经济叫低位下行,原来增长很快,原来有点问题就增长慢一点。我们13-14%,不要说战后,可以说整个人类经济史的增长速度,除掉一半,我们剩下一半还是一全球领先,经济就跟人一样,如果有巨大的惯性往下走是非常难受的。爬过山的朋友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现在国民经济处在下山的情况下,出大问题就是下滑的时候,因为下滑的时候平衡的难度非常大,这部分是已经看清楚的。

  不清楚的是什么部分的呢?不清楚的就是大家最关心的还会怎么样,下行还是继续下行吗?还有统计局的人说国民经济已经趋稳了。我自己研究国民经济也不清楚,未来总是更重要,我们尽可能对未来做一些探讨。为了探讨不清楚的部分,我想我们先把刚才整个经济走势做一些分解。

  第一,这是最近的情况,我写的不是趋稳,我写的是趋缓,比官方的看法可能要稍微悲观一点。你看我们货币政策是有余地,你可以加大投放,加大投放经济也会缓一口气。但是一加大投放,第一季度物价就开始反弹,房价也上升,说明货币刺激经济负作用非常大。

  第二,就是就业问题开始变大,去年加大货币投放的物价平稳,现在就业问题开始回显,首当其冲到这个季节大学生毕业,社保部、劳动部门现在都是在加班加点研究政策,教育部和国资委刚刚发了一个投资要求国企加大招人,国企正在面对难关,说明这个压力很大。就业的压力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所以我的看法还不是趋稳,是趋缓。我说的13-14%是改革的推动,你要弄清楚这个东西哪来的?我1978年到北京念书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值大概在5-6%左右,当年制定五年计划是七五,六五叫争五保四。后来邓小平说翻两番,能到七以上,但是相当长时间就是七上八下。很快我们经济就推到了八以上,到了朱镕基管经济的时候就保八,后来保八成了我们的基准线。后来上线顶到13-14去,这怎么来的?我的看法就是三波改革推动,第一波改革推动当时没想到国民经济没这么快的发展,当时想到的是粮食不够、农业产品不够,后来一招工人粮食供应就有问题。过去多少年转不过这个弯,后来找工作不行了,逼着改革,改革是2.5亿农村人口自己吃饱饭,结果改革以后这个问题解决了。解决了以后剩余劳动力就多的,国家招不进来,就涉及到民营企业。我们现在民营企业是就业的70-80%,新增就业90%是民营企业,如果当时把这个口放开想都不要想。

  过去很多事情都需要计委来进行,邓南巡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社会主义问题,这一波你看激发了中国的推动力往上,更大的一波就是1997年中国正式假如WTO,把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打通了平台,这是对13-14的增长绝对性的措施。因为国内已经放活了,可是如果国内放活十几亿人光自己活,评价体系进不来。WTO主要把中国人的创造用世界尺度来量,这一量就是革命性的变化,冷战以后有个高海平面,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人均几万元的GDP水平,但是它人口规模不大,冷战刚刚结束以后很长的时期,到80年代中国加入WTO之前贸易是打通的。世界上还有地海平面,国民翻两番才800美元,这样的人口有几十亿,这个海平面很有特点,差不多都是二战前后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独立,所以对自己国家独立很看重,主权,过去都受欺负。这就不然东西进口,然后发展替代,这个策略有成就,其中包括中国建成了工业化体系,有了可靠的国防,也有大体完备的工业体系,这是成就部分。

  代价部分是什么呢?关起门来搞证明太慢,好多瓶颈解决不了,上帝不可能把所有好的东西给了一个国家的,我看我们现在的能源60%几都是进口的,当时不准进口,所以很多事情解决不了,人均GDP差70倍,而人均收入差100倍,这两个海平面不打通就是高的高、低的低,邓小平的贡献就是打通,80年开放,90年印度开放,91年前苏联垮台。大家想想看,如果从物理角度看,人均收入差100倍会怎么样?一打通就会有巨大的对流,资本会来,待在资本多的地方边际收益就低,到资本缺的地方边际收益就高,技术是这样,人才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理解中国经济13-14%增长不光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很大一部分是开放的结果。更大的变化是,我们民营企业、政府发生的改变,然后一开放国内有大市场,人工2万美元、5万美元,现在冒出几十亿,我们开放的时候农民工几百块人民币,过去关起门来就是关门穷,后来开门发现也是一把刀,因为我们收入很低的农民什么也不会做。但是人很奇怪,他会学,他从不会做转化为会做,中国这十几亿人如果放开让他去学习、让他去试,这个力量了不得。当时邓小平说引进,因为我们缺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加上我们已有的要素一组合变成大量的产出,这个世界从此就不同了。看美国的经济历史,100年来经济增速都不高的,常年增长是2到2.5,中国一进去以后美国的增长率都提高了,美国增长好的时候年增长率达到5%以上,从来没有的,他也占有比较优势的好处。中国、印度市场起来,多少人买微软[微博]、多少人买苹果,这个市场规模是原来高海平面没有的,低端的东西可以甩出来,高端的东西可以继续开发,这对双方都有好处。我们就是享受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原来很穷,穷就是成本低,原来我们穷的资源组织得不好,制度成本、组织成本太贵,学苏联的中央计划体制,把它改了我们制度成本、组织成本也下降了。

  第三,中国人肯学习,现在几百万大学生,中国的家庭都是让子女学习的,我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遣国,当时都是有分歧的,中国好多孩子小学、中学、大学都是我们培养的,很多都留在外国。然而邓小平说开放,说出去10个回来9个也行。我们还有最厉害的一套是在职学习,边干边学,中国每个层面学习是中国生产力进步非常重要的动力,为什么?后发优势,世界上很多东西已经做出来了,你就要去看、去学,哪怕说仿造都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PPT图)这条蓝线是美国的贸易,最大占美国GDP8%左右,一年好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红线就是中国,大概从1997年前WTO进去,我们是2002年成为WTO成员国,在这个期间中国这条线就上去了。我们的出口超过进口的部分,最高占国内GDP11.7%,这个时间打通了,这个打通是互利的。

  挑战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过去有点外汇很困难,朱镕基刚到北京管经济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到1993年年底,我们的外汇储备是180亿美元,朱镕基搞了汇率,一年涨了300亿外汇,1994年是500亿外汇,2004年大概是4000亿美元外汇,然后1万亿、2万亿、3.6万亿,谁能想到有这个局面?谁也没有想到过,这就是开放的红利。这不光是中国人的能耐,这是中国人能耐加上开放,中国人能耐加上改革、加上开放,它就不是几百美元,它是几万美元,这条线就这么起来了。起来之后麻烦就开始了,开始我们都不了解,出口是好事情,净出口更是好事情,大家看1990年500亿,占GDP2.6%,但是干净的净出口越来越大了。有没有挑战?有挑战,我们生产出来的服务有8%出口了,我们生产这些商品所赚取的人民币、企业利润、政府税收100%在国内,通常100块钱要买92的商品,开始都不知道,国民经济整体平衡不是那么显著,但这个现象你要把它分解开来有好大的问题,因为有好大的缺口。

  这些年为什么市场宏观上老是蛮紧的,货币量大、商品量小,商品量到哪去了?船运走了。去年100块钱怎么花,今年不这样花的,你会集中买一些东西,国民经济从必需品阶段基本满足以后,市场很难对付的。因为他不一定买所有东西,他可以集中买一些东西,这受潮流、政策、邻居的影响,这个东西就在市场上形成一波一波的潮流,毛主席时期我们没买房子,我们也过了,现在不买房子就不行了,家家户户都在讨论买房子。总的供求100块钱,92的商品,你对很多商品还不感兴趣,你要去追供应紧的商品,这就会冒出天价的费用。你要把钱存在银行很简单,银行把钱还需要贷出去,贷出去就是买出去,这个力量唯一可以平衡的就是让中国人民换外汇,你把8块钱的商品从全球市场上买回来总量就平了,怎么让全球人民去换外汇?很难。如果一美元换8块钱不换,你只有变成6块、7块我花美元才划算,还有国务院调政策,维持汇率,不花外汇平衡不了,这些年国民经济就纠结在这些问题上,顾得了这头顾不了这头。我刚才说一年是8%的缺口,99年以来每年净出口的累加,钱在国内、商品在国外总数是12万亿,钱全在国内,东西在境外,出去了。

  所以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高速增长同时,一天一天累计新的挑战,顺差进来了好事情,外汇来了好事情,我们招商引资、投资,但是中国企业面临成本压力,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开放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进来一块美元出去一块人民币买下,出八块就是8比1,朱镕基手上差不多十年8比1。我们维持汇率就是养老,大家都叫人民币不能升?供应量一大资产价格就要变动,你讲破了天,国民经济和礼堂是一样的,里面有多少钱就有多少货,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但也是很管用的。就比如大家买房子,如果连续冲还会涨,所有人都知道会涨的东西就会更追,就会形成自我加强、自我实现的预期,我看到好就去买,金融就是互相的看法形成的。如果老百姓基本生活品增长太快,国务院总理手里有什么牌就会打什么牌,不然固定收入增长不那么快的群体就被剥夺了,这就是我们国民经济这些年的情况。我们每一块外汇储备的钱对应的都有麻烦,我们几万外汇储备变成几万亿,自然货币量就上去了。中国基本货币上涨的主要原因不是财政有缺口用央行去贴钱,中国主要是对外开放,过去没有这个经验,这带来的量非常大。

  比如看广义货币,2002年至2010年从18.5万亿增到72.3万亿,增长了53.8万亿。同期,中国GDP从12.03万亿增加到39.8万亿,增长了27.8万亿。我们市场中的行情还是会涨的,你追不追?你不追这个活动就过了,你追你就参与了这个活动,这个力量比任何发号召的力量强多了,市场经济就看相对价格变化,所以叫“好戏连台”。

  2003年以来,上一届政府真是很辛苦的,情况很多,三大行业没解决,九大行业过热,所有投资者没有不过热的。我到新疆看过一头羊1400万人民币,叫刀头羊。我们经济当中弥漫了过量的货币,然后冲到茶叶,普洱茶第二波起来了,云南把思茅改成普洱市,改完以后普洱下去了,然后又炒大红袍,回头再炒普洱,在这个当中潜伏了一些危机,就是过量负债,过量负债以后就隐含着债务违约,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有一本叫《这次不一样》,所有金融危机都一样,很多人说因为我来了所以不一样,没有这回事儿,都一样,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当中心理状态,人有稳定的心理倾向。好的时候把将来想得更好,坏的时候把将来想得更坏,人脑子里的世界跟真实世界之间它有一个放大的心里效果,而且它是不同向的。现在大家说不行了,大家想得不行比真的不行还要不行,你想想看如果房在涨、地在涨、普洱茶在涨,将来涨你要不要追?投、买,买了以后价格还会涨,然后发现钱不够,如果不够可以借,借的就是利息,借钱生需求越来越旺。天下没有不会掉的价,等到价一掉,麻烦就开始了,为什么跳楼?温州那些商人是非常优秀的商人,但真的会跳楼,他跳楼之前他想不明白的就是我怎么借这么多钱?其实是他的期望发生问题,他很多时候都觉得你敢借我就敢拿过来,这没有国家的区别、历史时代的区别,都一样的,只不过每一波来的时候看起来不一样。

  人类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遗忘的期望,所以八个世纪的情况根据这本书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我们这些年正在经历这些东西。你看中国的整体杠杆率,现在叫金融负荷债,从我们自己的水平来看是在往上涨。你看所有借钱来干事的人,买房借钱是合法的,当期望的资产急速升的时候需求非常的望,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两年,为什么我说经济还会趋缓?因为有水落石出的效果,我从2012年就开始讲这个话,水一落石头就会出来。我们本来就和外需人在一起,中国之所以走上去,因为有国外的人买我们的商品,美国、欧洲、日本出了问题,高海平面当然对我们有影响,当然还有派生的利益。2002-2003年经济过热,过热政府就要下手治,出台了多少文件,管行业、管部门、管某些商品,没有办法,可以批评,说不应该那么多行政手段,我们还没有很多纯市场的手段,利润问题没有解决,汇率市场化问题还没有解决。情况一出来,作为政府如果不管,房价、菜价这么冲谁当总理都得管,但是行政手段一出去在经济当中就布下了,这些年为什么说审批的东西这么多,这些东西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全是这些年新加的,现在多少事情都要到北京去批,只要过热就要管,管就要出政策,出政策就会出部门,一管你就来求我,把任何人放到管制部门去自觉不自觉就会管制,这些东西对国民经济等到速度一下来还是那样的。

  还有是真实利率,真实利率是负的,通货膨胀一下去以后真实利率会升,这个力量会把国民力量拉下来。所以两块石头在拖累经济速度下行,一块是成本;二是债务。现在所有企业行业地区两块石头都往上冒,过去负利率谁借钱谁发财,问题是形势变得快,过去在水位低下很舒服,现在财务成本压着你,成本高速增长收入增加得很快,收入反过来就是成本,大家可以记住这个定理,什么叫成本?不就工人工资、不就高管的收入。房价也是成本,为什么所有公务人员、工人管理人员也要租房子,如果房价涨工资涨不涨?你给他涨,你经济增长一下去,聘用合同还在起作用,你不能说马上就把他拉出来,成本这块石头是2002年开始,2012年-2013年、2014年消化不了的,有的人说只要经济下来所有价格会下滑,但是价格下来不同步。我相信将来会下来,只要变成7、5的增长形态,所有价格早晚会下来,但是没等价格下来地撑不住了。

  债务的石头更麻烦了,上市公司的负债率、央企的负债率,民营企业没办法借不到,所以利率就低。无锡做太阳能的很高的负债率,但凡在上个时期能借的都借了,这会压迫利润,这就是国民经济面临的挑战。水面不能让它大幅度下滑,目前中国是基本稳步的增长率,2007年到现在去掉一半,因为不是一年滑下来,一年下来那是人仰马翻,“稳增长”策略是对的,不能像2009年放贷,现在经济水位掉得不太快,你不加石头。

  还有石头就是石头,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经济和战争是一样的,总要解决上一个世纪解决的问题,我们高速增长这么多年不可能没有麻烦,首先要面对;第二要消化成本、吸纳成本;第三开拓性,形成新的资本,这是国民经济第二个要讨论的问题。

  将来还有什么新机会?还有什么新的选择?首先讲制造业,这是中国经济大头,因为现在弥漫的制造业就是产能过剩,债务成本、人工成本顶得非常难受。现在说人口红利没了,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国民经济整体人口赡养系数提高了,这叫人口红利,过去这个比例是上升的,很多人干活不需要别人养,现在开始进口了要别人赡养的人口增加了,现在很多工厂垮台了、很多外资不来了。中国的人工成本全球看,是欧美成本的平均1/10,我们自己觉得涨得很凶,中国的制造业老板我就问一句话,这个人工成本达不到你就退出吧!多挣钱成本会上升,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成本涨有什么关系,你有没有能力消化这个问题。生产率快于工资,工资高帮助你吸引最优秀的人来帮你工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生产率的本事没有随着人工上涨相应提高,我们一直觉得人工便宜,我们对生产率提高不注意,现在宏观形势逼迫中国的几百万家企业,面对这个问题解决了就继续打,解决不了你就出局,教授写文章没有用,政府发文也没有用,就是你干不干。

  下面讲一个Swatch的故事,瑞士的,这个原来是做手表的,人工很贵。日本最厉害的是制表企业要把表芯企业收购,一收购瑞士的钟表就完蛋了,这个人挺身而出,这么解决?有没有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有更高的生产率,他的办法就是也开始整合多功能,把表做到让你爱不释手,变成时尚产品,变成可收集的产品,甚至变成过一段时间会涨价的投资品,这就是Swatch做的事情,加强了研发、加强了商品的开发,这个表完全面目全非了,原来表不就看时间,但瑞士表把全世界人给弄的,收集这么多表干什么?其实跟这个老头有关系,在较高的生产率战胜日本,这个故事是工业企业家现在要学习的榜样,我们国内也冒出这些英雄来,让生产率涨得比工资快,不能被流行的舆论压倒,什么人口红利不要听这一套,工资涨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我们发展经济干吗?不就提高人工水平,不就让管理人员的工资上涨,这是做不长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生产率比工资上涨。

  还有空间要重新摆布,过去30年中国有一个词叫“流动”,现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是2.3亿人离开了户籍所在地,现在要问的问题是,30年流动,下一个30年会怎么样,一到过年人都在路上。流动最后往哪走?现在看来会往城市进军,这是全球的数据,我们对这些事情理解是不够的,美国2.4亿人口住的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3%,这就是美国的形式。国民经济人口和经济有集聚的趋势,有很多地方不去,凑到一起来。

  (PPT图)日本就是三个包,1/3在东京,然后是大阪,这个地图看都是平平的,东京人口集中程度非常高。美国辽阔,但是也就十来个包,首先是纽约,纽约一个城市GDP占美国经济10%以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加在一起大概是13个百分点,什么意思?我们国民经济在空间上非常散,流动以后有一个不可挡的趋势。下一步这里隐含着一个机会,问题是怎么把这个潜力释放出来?通过位置重新摆,里面就会有收入增长出来,很有意思,很多人说这有什么不同?这个人在这里创造收入和在那里创造收入有什么不一样?分工不一样,比如说到农村买早点不行,但是到都市里面是巨大的产业,分工提高收入就会提高,就会产生收入的增量,这就是城市化的力量,集聚到一起还有好多好处,现在说知识推动生产,我刚才说生产率的提高比成本涨得更快,什么叫生产率提高?就是经济当中加入新的想法、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信息怎么生产的?头脑生产的,头脑在什么状况下生产知识,头脑凑到一块互相激发,很有意思的。

  我是下过乡的人,在座各位也会到乡村去旅行,一到乡下就没什么想法,到乡下脑子里就是休息状态,进到城市脑子就活跃起来了,因为人的脑子是受别人脑子的激发,所以创新也好、知识也好,它要聚,乖乖的人聚在一块,这样知识流就起来了,这都是城市化的魅力。李克强总理的判断还是对的,这个潜力还很巨大,当然挑战很多。现在到处讲产能过剩,过剩是相对概念,当我们说产能过剩的时候什么东西缺?我们是缺城市里的“市”,我因为来参加大商所的会,我就问一下大商所的经营情况说好得不得了,为什么好?因为缺这个东西,消化产品的能力慢了。我这两天在阿里巴巴[微博]做调查,阿里巴巴是店小二,他不是生产东西的,是卖东西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超前,下一步让两个匹配起来。我们的市场能力消化不了庞大的制造能力,这个问题要解决,解决当中就是机会,就是未来的增长。

  当然城市化建设不是出去盖房子,也不是政府修建的工程,是要增加经济的自由,增加经济当中流动,然后让它往收入较高的地方去抽,所以涉及到户籍、土地、教育、社保,涉及到人去的地方要追加投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没人去的地方修音乐厅,我们说让人们到小城镇去,我一直反对这个看法,我仔细研究过,凡是有这种主张的人他们自己都住在大城市,他说你们走吧!哪有这个事儿,你知道好的地方人人都知道好,我的观点只要人去的地方扩大投资、扩大管理规模,培养这个方面的人才,按照方向去布局下个阶段的投资、下个阶段的人力资本教育培训,然后发展出新的产业来,刚才几位嘉宾致辞都讲到这一条,有没有新的品种?如果有新的品种就可以带动制造业。但是为了关注实业就需要发展服务业。

  最后小结一下:第一,大转变不可避免,最近美国的消息好一点,但是要有个过程,我们光学会在世界上拿到大落差转到内部,转到13亿人口的市场重新组织;第二,现在的问题不是将来多好,中国将来一定好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具体的微观,将来的好跟我有什么关系?现在的问题就是水落石出,水正在落,水位已经落到一半,石头掉到一半,成本怎么消化?这是避免不了的;第三,工业能力要通过全球市场开拓,全球市场是成熟的购买力,我们原来出口就是美国、欧盟,商业通道现成的,只要车间有,订单传真一发就走货了,现在这个市场不行不等于世界市场不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有很多中国货。所以我们要把其他能力培养上去,比如说融资给别人买中国的货,我们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干什么?今天中国应该卖方信贷。我到新疆西部去看资源条件非常好,将来一定买得起还得起钱,但是眼下没钱、基础设施不行,中国基础建设能力那么强,我投、我借,这样一借就买中国的设备,发电设备、公路设备都是中国的强项。通过对外投资来带动对外贸易,这是给政府的一个建议,也是现在很多产业有的矛头;第三,人往哪里聚我们创造条件满足它,经济往哪里去我们创造条件满足它,在未来的十年、十五年的中国显示出来,这是很大的发展机会。

  最后就是企业家精神、事业家精神,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所以你一定要逆向调整自己的精神情绪,就是不好才需要我们鼓一股劲。未来跟今天的行动有关,不同的行动会有不同的未来,谢谢各位!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周其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