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事达王者归来,安徽家电再回首

庞亚辉 原创 | 2013-07-13 11:07 | 收藏 | 投票

荣事达王者归来,安徽家电再回首

编者按:针对日前“荣事达品牌回归”的话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陈军君和焦丽莎做了一个关于安徽家电业发展再回首的专题策划,并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上海卓跃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庞亚辉先生。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与读者分享。

《中国经济时报》:请谈一下,您当年就职荣事达时荣事达的发展情况,您为何选择离职?

庞亚辉:

如果从实习期开始算的话,入职荣事达是在1998年下半年,当时的荣事达还处于鼎盛的时期,与海尔、小天鹅并称为洗衣机三雄。根据中国家电协会和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彼时的荣事达是连续第四年创造洗衣机产销量全国第一。我是2001年下半年从荣事达辞职的,对当时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当时荣事达集团最核心的产业板块)由美方主导的企业改革和人事调整比较迷茫,而那时的荣事达实际上已经被竞争对手超越,所以就选择寻求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时报》:离开荣事达之后,您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现在就职的公司和职务是什么?

庞亚辉:历练的角色也比较多,在北京做过媒体记者,在温州、泰州、南京等地的企业任职高管,以服务民营企业为主,再之后创办了上海卓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目前还同时兼任一些企业的高管如总经理等职务。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一位老荣事达人,回首看,您如何评价现在的荣事达?从您离开荣事达到现在,对荣事达品牌的发展有何感受?

庞亚辉:荣事达已经与一线家电品牌拉开了较大的距离,而其品牌授权式多品类甚至跨行业延伸,进一步消散了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整体看,如果拉到近五年的时间轴去看,荣事达品牌是在走下坡路。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当年,荣事达品牌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主要有哪些因素?

庞亚辉:荣事达当年的快速崛起,得益于这样几个因素:1、处于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家电产品的市场普及率低,有庞大的潜在需求;2、企业品牌意识强,及时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品牌建设,引导了市场消费和需求;3、位居中国中部,在当时交通等尚不发达的时期,东西南北都可以短距离出击,区位优势明显;4、产品选择的市场基础面庞大,荣事达系从普通单缸到双缸双桶波轮洗衣机起家,再延伸到全自动洗衣机,迎合了市场的基础需求及阶段性提升需求。

《中国经济时报》:而如今的荣事达为何衰落?

庞亚辉:严格意义上不能用“衰落”去比对,应该说荣事达没有很好地抓住发展的机遇期更准确一些吧。我认为有这样几点因素不容忽视,第一,中美合资公司的战略失误。该合资公司当时启动冰箱项目,并上马美式搓洗式洗衣机项目,两项目均定位高端,与当时的荣事达品牌定位不符,同时产品也不够本土化,直到今天搓洗式洗衣机在整个中国大陆市场也只是个边缘化产品。副业没做起来,主业却被拖累。第二,2000年的人事大变革,美方全面主导荣事达,导致市场业绩急剧下滑。这之后,美方积极寻求买主试图脱身。第三,美的收购荣事达后,并没有购买荣事达品牌的所有权,故只是利用荣事达的现有冰箱洗衣机生产线并进一步榨取荣事达的品牌即期的使用价值,之后启动美的自有品牌的冰箱和洗衣机项目,进一步使荣事达品牌边缘化。第四,当时的荣事达,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而且相对比较封闭。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安徽家电业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如何?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有何差距?

庞亚辉:安徽家电业在中国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个别品类已经是产能和产量做到最大。比如除三洋、荣事达、美菱外,海尔、长虹、格力、西门子、康佳、美的等家电品牌都在安徽设立有生产基地。但与长三角与珠三角相比,安徽的家电产业板块更多的是生产基地功能,成本优势和产业工人优势明显,产业转移与内迁的承接功能得到了发挥。但整体就安徽家电产业面看,总部功能不明显,某种意义上缺少“灵魂”。

《中国经济时报》:安徽这个曾经的“轻工大省”已名不副实,什么导致如此?未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展?

庞亚辉:安徽“轻工大省”的地位还是存在的,而且是在强化,并没有削弱。只是自从美菱、荣事达相继“沦陷”后,地产品牌或者自主品牌在弱化,这种弱化是因为自身变革意识差,没有与时代发展相机而变。但这与当地政府曾经推出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息息相关。

    一个产业,做得再大,如果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仍然称不上很强,而且仍存在生产基地跟随成本诱惑再度转移出安徽的风险。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利用这次荣事达品牌“回归”的契机,多多培养、梳理和扶持。

个人简介
上海卓跃营销咨询传播机构首席咨询顾问。营销咨询、家电问题研究、品牌塑造与危机管理、净水行业专家。品牌中国 “十大品牌专家”、武汉大学危机研究所专家、价值中国专家、东方卫视特约专家、多家企业顾问。著有《考验:危机管…
每日关注 更多
庞亚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