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洋奶粉涨价寄望本土品牌更“争气”

傅子恒 原创 | 2013-08-08 09:44 | 收藏 | 投票 焦点关注

     国家发改委8月7日宣布,合生元、美赞臣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而接到罚单,总金额高达6.7亿元。这是发改委备受市场和社会关注的反垄断行动的最新一例。今年2月份发改委也曾因涉嫌垄断而对贵州茅台、五粮液开出巨额罚单。

    近年来,发改委不断增强的反垄断行动表明,我国政府正在强化依法担当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裁判”角色意识。

    相对于此前的反垄断行动,此次遏制洋品牌涨价、对乳业市场进行监管的风暴更引人关注,这其中有深刻的行业事件背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大受打击,洋奶粉开始进入集中涨价期。有统计显示,包括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频率也从一年一次逐渐变成“半年一涨”,甚至“一季一涨”,而本土品牌却持续处于“信任折价”之中。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内地奶粉市场中,四大进口奶粉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42.7%,几近占据半壁江山。

    其实如果单从生产企业数量来看,国内乳业市场业态基本是处于充分竞争状态的,上述洋品牌加上伊利、蒙牛、光明等本土企业,单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都没有绝对的垄断优势。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价格与销量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因为替代产品的大量存在,价格上涨一般会带来销量的下降,而洋品牌却呈现越涨价越受追捧、其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的势头,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缺乏信任,洋品牌因受到追捧而成为了稀缺品。

    信任到底值多少钱?国内本土乳制品近年发展遭遇的困境,消费者以用脚投票方式、真金白银进行了评价。

    反垄断带来了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效果吗?有统计显示,在此次反垄断调查中,先后有九家中外婴幼儿奶粉公司因反垄断而降价,降价幅度在5%-20%之间 ,降价企业合计占据2012年婴幼儿奶粉市场超过57%的市场份额。这说明消费者得到了实际的利益。

    但是,反垄断行动似乎难以打破洋品牌垄断国内乳制品高端市场、本土品牌处于边缘化的格局。虽然目前并没有太多的声音认为,此次的乳业反垄断风暴仅仅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为国产乳制品企业撑起保护伞,但打破洋乳品对高端市场垄断格局的关键的确就在于培育本土品牌的竞争力,通过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来达到降低价格、提高市场效率与公平、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而当前来看,提升本土品牌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应消除市场对它的“信任折价”,这其中,强化对质量的监控、持续提升本土品牌的产品品质,又是消除这种“信任折价”的关键。

    而从投资角度来说,国内乳业品牌“信任折价”的消除过程,也必然会在资本市场得以体现。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目前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关注领域为证券投资、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改革中国:风险、挑战与对策》、《经济能见度:财政政策与收入初次分配》、《证券分析师眼中的财务指标》、《股权分置…
每日关注 更多
傅子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