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
在今年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金融改革着墨甚多。在开幕式上,李克强首先肯定了之前贷款利率放开的动作。这个方向没有问题,未来还需要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但此事需要渐进推行,因为存款保险制度还没有实行。以李克强总理的表态来看,未来可能会强制推行,因为大银行没有积极性。这件事对防范金融风险、小金融机构破产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为未来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区域性小金融机构做铺垫。
未来这些小微金融机构,必然会采取高息揽储等方法与大金融机构竞争,这对存款人有好处,但是风险也增加了,稍微经营不善就可能破产,需要有存款保险制度来提供一个保障。
笔者认为,现在大陆中央集中监管体制有些“勉为其难”,随着大量小微金融机构建立,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监管积极性,赋予它们监管区域性小微金融机构的责任,同时也要严格限制小微金融机构跨区域开展金融业务,要让它们专注于改善本地区经济的金融服务。
此外,贷款担保制度也非常重要。现有的贷款担保制度局限性在于,担保公司名义上承担了一些风险,但实际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最终风险还是由企业来承担。未来需要银行、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各承担一部分风险。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借鉴台湾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运作经验,这也有助于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
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可以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放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民间资本介入,改善金融竞争环境与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在这个时候,才能够大幅放开存款利率市场化,让居民资产收益率得以大幅提高。
此外,李克强也提到,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到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笔者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尤其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其中有一块就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盘活银行存量资产。同时,融资证券化也需要推进。当下金融机构和企业大多将短期资金长期使用,是存在风险的。银行可以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将短期来源的资金长期化。
但是,大陆银行业有人提出,把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优先证券化,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些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太大,不良资产是不能证券化的,必须优先考虑把优良资产证券化。从现实情况看,建议首先把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证券化,这都是现金流有保障的优良资产,也符合国际惯例。
李克强强调要有“底线思维”,金融改革与创新必须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进行,这个底线就是不出现区域性或者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李克强还提到资本账户对外开放。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在先行试点,尝试推进金融开放,试点成功后会再向全国推广。但是,人民币资本账户下的自由兑换,要符合人民币国际化进度,并以金融稳定为前提。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开放与改革交织在一块。
所以,必须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香港已经初步成型。伦敦、新加坡已经起步,瑞士也将要开始建设。我觉得,台湾也不应该错失机遇。最新的消息是,德国总理对此很感兴趣。笔者认为,建设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未来可以从伦敦、瑞士开始,然后向法兰克福和巴黎两个更重要的金融中心推广。
总之,伴随着人民币业务的国际化,也能促进多边贸易的自由化、投资的便利化,进一步让大陆经济融入全球化。总体上看,李克强与本届政府推动金融改革的整体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沿袭了7月金融“国十条”确立的基本方向与路线图,但有些方面还有待具体化与深化。
最后,李克强还提到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当下中国大陆牵头打造的三个平台,需要尽快落实,即金砖国家银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新三驾马车对老的三驾马车(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形成互补。2015年,应该推动SDRs(special drawing rights),即特别提款权的重新评估,力争将人民币纳入。如果成功,这将成为标志事件,可以极大提升人民币国际声誉,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