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为何越改越离谱?

郭施亮 原创 | 2013-09-16 06:51 | 收藏 | 投票

 养老金改革为何越改越离谱?

  据数据测算,2012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94亿,占比总人口超过7%。而当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高达13.26%。因此,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考验。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同时,中国的养老金缺口却持续增大。根据数据预测,2013年中国的养老金缺口或将达到18.3万亿,占比GDP总值的35%。而当前社会养老金空账数额高达2.4万亿。于是,养老金缺口该如何弥补是当前国家首要考虑的问题。

  纵观近年的多项方案,其中,延迟退休年龄、以房养老计划、提高养老金投资运营能力等当属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以延迟退休年龄为例,清华的养老金改革方案备受社会争议。若以当时整理的方案内容分析,国家或拟在2015年后延迟男女的退休年龄,至2030年前后,男女的退休年龄将会延迟至65岁。针对清华的延退计划,更多网友质疑清华的设计理念。以上述研究的内容分析,清华团队单纯预估2030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0岁,但实际上却忽视了环境卫生、心理精神等因素对人的负面性影响。可见,这种单纯的预估年均寿命增长率显然不符合常理。而清华借此延退,明显缺乏说服力。更为遗憾的是,面对社会大众的批评和质疑,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还振振有词,有损民众对社会的信赖度。目前,国内的养老金双轨制当属社会的主要矛盾点之一。而作为沿用了数十年的双轨制度,至今仍然无法撼动。以事业单位的职工养老金收入为例,普遍的薪酬水平在400010000元之间,还有更多的福利没有计算其中。另外,事业单位的职工并不用缴纳与普通职工相等的费用,更多时候享受着各种免费的优待。相反,普通职工不仅需要缴纳不断涨价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而且普遍的养老金替代率不足40%。按照普通职工的家庭年均收入计算,其收入水平远远低于事业职工的薪酬水平,且差距逐年扩大。一旦延迟了退休年龄,普通职工又将面临年老难找工作以及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考验,届时生活压力必将大幅增加。

  又以以房养老为例,一般而言,以房养老即老人将自己拥有的产权房抵押,以实现定期领取养老金的模式。虽说以房养老试点方案于近期发布,但是该方案早在前几年公开,且以部分主要城市展开试点。从各主要城市政策的实际效果来看,以房养老的模式在中国的实际效果并不佳。以南京的以房养老模式为例,拟将拥有当地60平方米及以上的老人产权房作为抵押,经过一系列的审批后,申请的老人即可终身免交费用,不过老人去世后,其拥有的产权房归养老院拥有。以房养老当属国外成熟城市的运作模式,且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不过,在国内,以房养老的模式却受到各种的质疑。其中,对金融机构、社会监管体系等机构缺乏有效的信任感当属目前政策全面铺开最大的障碍。而随着金融机构的入驻,未来的产权结构也是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笔者郭施亮认为,目前在国内全面推行以房养老的模式是不现实的。

  最后,以养老金的投资运营为例,当前三项保险的累计结余约有55%的数额属于活期类的存款。按照当前的利率水平,每时每刻养老金都面临着财产缩水的风险。因此,更多的专家学者担忧,未来养老金的资产该放至何处呢?养老金的监管体系又能否逐步完善呢?虽说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已经探讨了很多年,但是具体的执行效率却极度低下。方案常有,不过左研究右审批,最终仍然停滞不前。就目前而言,我们看不到更理想的结果。

  中国的养老金改革为何越改越离谱呢?笔者郭施亮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政策的制定者以及政策的落实者。对于前者,政策多由国家认可的权威人士进行长期调研而得出的研究结果。然而,由于国内缺乏严厉的监督机制,而且国内的改革体系暂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政策的制定者多半不会牵涉到自身的利益,而利用政策的巧妙之处保障了部分团体的利益。对于后者,哪怕前者花费很大的力气才研究出一套理想的方案,但只要政策落实者的执行效率低下,且存在利益输送等不良问题时,前者的努力也就白白浪费了。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对养老金的承诺也被逐渐扭曲。因此,在一个物价飞涨、生活压力很大以及利益链条繁多的环境下,养老金改革正走向越改越离谱的道路。

 

个人简介
个人邮箱 guoshiliangbo@163.com 郭施亮,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2013搜狐年度最佳行业自媒体人。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专家,前瞻网经济学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中国风险投资》特约评论员。同时,作者受邀广东…
每日关注 更多
郭施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