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

蓝春锋 转载自 金融时报 | 2013-09-18 12:22 | 收藏 | 投票

  国际金融危机得出一个深刻的教训——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当前我国经济调结构加速转型的关键节点上,面对举国上下矢志共筑“中国梦”方兴未艾的形势,作为现代经济运转中心力量的金融业,只有牢记使命将责任扛在肩上,脉准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唇齿相依的关系,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努力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发挥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采取以下对策:

  以民生金融,圆普通百姓“幸福梦”。“中国梦”充满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100美元,已达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金融加速发展阶段所需的国际标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民生金融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金融服务要有民生情怀,要接地气。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是百姓最大向往,这些涉及民生的问题,必然成为金融服务主战场。我国目前消费正处在上行升级阶段,住房、医疗、道路、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民生需求空间广阔,为金融业支持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支点。金融只有脉准民生市场巨大需求,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多方满足就业创业、文化教育、医疗健身、体育休闲、网络信息等民生信贷需求,配合支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才能实现金融服务方式由“生产型金融”向“消费型金融”转换,修长补短,托起民众幸福梦。

  以盘活存量,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转型要求金融先行。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金融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必将作出重大调整与转型,提高金融资产质量,盘活信贷存量就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变革。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定的基调,盘活现有贷款存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信贷周转率,认真执行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选准投放项目,筑渠引流,浇灌实体经济之“田”。认真贯彻执行银监会新近提出的实现盘活的存量和增量贷款向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传统产业改造等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引导作用的行业,向化解过剩产能,向小微企业,向“三农”,向消费升级等倾斜。重点支持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科技自主创新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文化传媒、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及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不会形成产能过剩的产业,形成节能型、相对低碳化的工业体系,就能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稳健的步伐。

  以金融服务均等化,为弱势群体播撒阳光雨露。金融业应以创新视野跳出传统同质化竞争的窠臼,坚持“向下”、“向小”,勿以客小而不帮,勿以利小而不为,脉准薄利多销、积少成多、积善成德的商道箴言,动员更多的营业网点参与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针对小微企业、“三农”等社会弱势群体贷款缺乏必要抵押担保的实际,探索将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元素和内部机制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利用地缘、人缘、亲缘优势,创新“三品”、“三表”等信用评审模式,如借助软信息和道德约束完成抵押代替,利用小组联保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利用信用建设将市场行为导入社区内伦理规则,用非正式的监督约束机制和重复博弈抑制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以此保障对弱势群体信贷契约的有效实施。通过标准化、模块化、流程化和网络化的方式提供批量化信贷服务,确保“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大众化、普及化、民生化、均等化,使信贷市场的边缘弱势群体拥有获得资金支持的机会,“同在蓝天下,共顶一片天”,享受到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实现帕累托最优,在强势群体获得金融资源的同时,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境况也得到很大改善,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共赢。

  以绿色金融,聚集建设“美丽中国”正能量。绿色金融不仅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理念引入,也是金融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乃至业务流程的全面改革。金融业要自觉将实施绿色信贷与履行社会责任,防范环境社会风险及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确定绿色信贷发展战略,抓紧制定和完善落实绿色信贷程序和规则机制,形成实施绿色信贷的长效机制。以绿色信贷为抓手,建立包括项目评审、产品设计、风险管控、激励约束、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信贷机制,严格绿色信贷的评价考核,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办法和指标,纳入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建设,落实绿色信贷问责“一票否决”制。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环保领域流动和聚集。(作者:徐栋)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