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逼迫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梅新育 原创 | 2013-09-30 19:08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经过几个月的流程,中国最大肉制品厂商双汇集团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SFD.NYSE)全部股权的交易通过了后者股东特别大会,中国食品企业迄今在海外最大的并购交易就此尘埃落地。此举当然令众多国人振奋,但对于在商言商的逐利企业而言,是什么力量驱使着双汇跨越太平洋去开展这场中国食品业前所未有的并购交易?投行和机构投资者的主意?有作用,但最根本的驱动力量还是成本、价格、销售市场、原料来源这些市场基本面因素变动的趋势,而推动这些因素发生变化的关键动力又是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面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富士康逼迫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起家于河南漯河的双汇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最大、全世界规模名列前茅的肉制品厂商,基础是中国肉类(特别是猪肉)产量、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且生产成本相对低廉;而河南不仅凭借其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粮食产量为当地生猪饲养业创造了丰裕的原料供给,而且凭借众多农业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工资水平给双汇等肉制品企业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和低廉的成本。

  然而,置身开放经济环境下,在饲料粮种植、生猪养殖、猪肉加工整个生产链条中,与史密斯菲尔德之类北美巨型同行企业相比,双汇有能力长期保持猪肉加工环节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却难以长期维持饲料粮种植、生猪养殖两环节的成本优势,在这两个环节也从来就不存在效率优势。人均耕地面积的悬殊差异决定了中国饲料粮种植环节生产效率很早以前就已经大大落后于美国,中国小农户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方面的生产效率不可能与北美、澳大利亚的大面积现代化农场相比;在生猪养殖环节,相对于中国分散的中小规模养猪场,史密斯菲尔德这类美国巨型企业的大型养猪场生产效率优势也相当突出。只是由于美国人力成本高于中国,所以此前较长时期内美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生猪相对于中国产品并无成本优势。但中国收入水平(换言之就是人力成本)上升速度大大快于美国,决定了美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生猪迟早会取得相对于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由于北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效率优势大于其生猪养殖环节生产效率优势,加之中国耕地供给的差异无法弥补,所以,饲料粮这类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首先打开了中国市场,其猪肉生产成本则很久之后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取消对华全面贸易禁运、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以平等地位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之时,陈云提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其中就专门提到了积极推行进口饲料粮在国内养猪、猪肉出口的模式,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富有特色的内容。那时美国生猪养殖环节成本还远远高于中国,经过40年发展,时至今日,随着中国人力成本成倍提升,美国生猪养殖环节的成本优势正日益浮现,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还会加快这一进程。有鉴于此,前瞻性的企业经营者必然要因应这一发展趋势,及早着手布局。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这类美国肉类生产加工企业,将美国在饲料粮种植、生猪养殖环节日益凸显的成本优势纳入本企业囊中,与母国在加工、消费环节的稳固优势相结合,堪称一着好棋。

  推动中国人力成本上涨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国内产业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又使得河南这类中部省份居民收入和人力成本上涨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生猪养殖主力的农村居民收入和人力成本上涨尤为显著;农村剩余劳动力日渐枯竭还会进一步加剧生猪养殖环节人力成本的上涨趋势,在中长期内甚至可能导致猪肉生产绝对数量不足。在这一背景下,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不仅将有助于在较长时期内稳定自己的原料成本,甚至将有助于稳定自己的猪肉原料来源。

  考察2004—2011年间中国全国和河南省居民工资等项收入水平的变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趋势。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421.6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152.76元,河南对应指标分别为7704.90元、5322.07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74%。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936.4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998.46元,河南对应指标分别为2553.15元、753.99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和76%。

  到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5411.91元,河南省对应指标分别为18194.80元、12039.24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78%,比2004年分别提高1个、4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977.2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963.43元,河南对应指标分别为6604.03元、2523.77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5%、85%,比2004年分别提高了8个、9个百分点。河南这类中部省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全国,已经比较明显。

  在河南等中西部省份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依托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而来的大规模产业转移。考察各地区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份额,2007—2010年间,东部地区占比从48.1%下降到42.7%;对应的是其他地区所占份额上升:中部地区占比从20.6%提高到23.2%;西部地区占比从2004年的19.8%提高到2007年的21.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22.8%,东北从2004年的8.1%提高到2007年的10.3%,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11.3%。2011—2012年,东部地区占比分别为42.6%、41.1%,中部地区占比分别为23.2%、23.8%,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为23.6%、24.0%,东北占比分别为10.7%、11.2%。

  在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下,河南不仅至少从2006年起GDP增幅就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04年,河南省GDP构成中,工业占比43.8%;到2012年,河南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51.5%。仅仅一个郑州富士康项目用工规模目前就达到了10多万,最终将达到30万,加上间接就业,最终可望在河南全省创造80万就业。在这个意义上,说富士康逼迫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并不算夸张。

  就目前来看,能够阻碍、迟滞河南等中部省份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收入上升趋势的力量只有类似“周口平坟事件”中的“维权斗士”们,但除非中国发生大的社会动荡,否则他们的“维权”斗争最多也只能迟滞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收入上涨几年,压低当地居民收入上涨幅度,而不可能彻底扭转整个趋势。双汇之辈又怎么可能寄希望于这些“维权斗士”的不靠谱效果而不去及早布局更靠谱的跨国投资呢?

个人简介
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兼职客座教授
每日关注 更多
梅新育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