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国家战略滞后,正在让中国每年蒙受数万亿元的损失!(上篇)

肖均 原创 | 2013-09-09 09:19 | 收藏 | 投票

 

  

       尊敬的读者,对于这样的一个题目,显然一篇博文是无法详尽地展开阐述的。要给大家作出全面、透彻而清晰的论述,需要的是一个文章系列。而限于时间和条件,我在现阶段尚无法给你们呈现这样的详细论述。

当然,为了让大家仅通过一篇博文对我的论述有全面而又深入的了解,我也作了很艰苦的努力。但尽管如此,您现在所看到的也只是一个从略的论述,它偏重于理论,进行了压缩,文中每一段话可能都含有深意,请大家在阅读时放慢一点速度。切记要多从哲学的角度,多从大历史观的角度,以及从世界这个大视野的角度去咀嚼,同时还要使用信息时代应有的新思维方式去思考。

另外,本文也意在抛砖引玉。所以读者们请您务必不要太在意本文在细节上的疏漏之处。而倘若有读者能够给予多多补充,以给其他广大得读者呈现更详尽的阐述,我更将感激不尽。


                                                       前    言——视角不同,看到的世界大不同

        我之前在构建关于信息及信息交流传播的整个论述体系时,曾提出过一种全新的大历史观——信息史观,在整个论述体系的第一篇博文中曾有过适当的阐述

“信息史观”这种全新的大历史观,可以让我们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整个进化和发展历程,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这个世界。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我们产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而以一种全新的行动方式来推动这个世界前行!

我在阐述“信息史观”时曾提到:人类在信息交流传播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能大幅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将人类文明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把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关于这一点,我在我的系列博文中已有简略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此不再重复。有需要的读者可以点击我以前的博文:《互联网时代,谁来推动彻底改进世界的最伟大变中革?!》查看。

电脑和互联网引领的人类史上的“第五次信息交流传播大变革”,开创的则是一个境界全新的崭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信息及其运行的规模、广度、深度、层次、迅猛程度远远地超过了前几次信息交流传播大变革的累加之和。其产生的巨大作用,正快速地、大规模地改变着传媒、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生活、政治......等所有领域。而且,最终一切领域都会因之发生根本的、彻底的变化,使这个时代成为有史以来变化最剧烈、最为激荡人心、最为伟大而神奇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正式到来之前的前奏曲

                                                 一.20世纪的三大经典理论均和信息交流传播密切相关:

进入20世纪后的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及相应的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交通和电讯通讯的大步发展,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先后从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发展至富于现代文明气息的工业社会,他们相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被彻底改变。

人类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幅增加的同时,在各个领域也开始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繁多杂乱的问题。面对这些人们普遍深感棘手的问题,科学家、思想家们潜心探索,相继提出了对整个时以及未来的发展均具备重要指导意义的三大经典理论即: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而这三个经典理论的诞生,均与信息、信息交流传播密切相关,它们也堪称为早期给信息科学这座学术大厦奠基的三大基石。

信息论:

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电讯传播,被称为人类的“第四次信息交流传播大变革”。几种即时远距离信息传输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结束了人类单纯依靠烽火和驿站传递信息的历史,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人类的信息传递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到了20世纪初,电讯传播在先进国家已经蓬勃地发展,得到了更广泛、频繁的应用。电报、电话、无线电在这些国家大规模地使用,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开始急剧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到了20世纪20年代,如何提高高速传递众多信息的能力和保证信息在高速条件下传递的可靠性已成为普遍重视的课题。不少科学家均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传递进行研究,比如美国科学家N.奈奎斯特、德国K.屈普夫米勒、前苏联A.H.科尔莫戈罗夫和英国R.A.赛希尔...等人。

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出版了《通信的数学理论》,此著作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1949年,香农又发表了《噪声中的通信》,再次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香农也作为集大成者,被称为“信息论之父”。

控制论:

思想家、科学家、实业家们不断推动着的工业革命,设计和研制出各种各样的机器和控制设备,让社会实现操作机械化,以便尽可能地把人类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类急剧膨胀的社会化、机械化的大生产也急需新的理论指导。1948年,科学家维纳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问世。

控制论的诞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我们知道,一般而言,物质系统具有质料、能量和信息三个要素。与之前很多年的科学研究传统不同的是,控制论这个新的科学理论并不研究系统是用什么质料构造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而是着眼于信息方面,专心研究物质系统的信息变换和控制过程。

它的核心观点是: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书中指出:信息的传输其实比实物的传输更为重要。因为信息的传输使人的感觉和能力可以从一个世界延伸到另外一个世界。 

为了使控制论的观念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维纳又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对这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阐述。该书后来成为传播学十大经典之一。

 

系统论:

人类在各个领域不断涌现出的这些越来越多繁杂的问题,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所以,人类尚需要一种统揽全局的大理论,也是在这个阶段,这个大理论也诞生了,这就是系统论。

1948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的《生命问题》问世。该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一般系统论的问世。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论则更为高屋建瓴,是人类到目前为止的最高科学思维方法和指导性理论,适用于研究一切事物。

系统论的发展和对信息的研究更是密不可分的,“系统论之父”贝塔朗菲对控制论的定义就是:“控制论是以系统与环境之间和在系统内部的通信(即信息传递),以及系统对环境作用的控制(信息反馈)为基础的一种控制系统的理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后来也通常被称为系统论的两大基石。

更为深入的阐述则是:在每个系统中,信息最为重要,它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信息活动是一切系统存在、发展的根本和灵魂,也是一切系统活动的主导和记录。

(在我《用新的进化论重塑全人类的发展观(中篇)》中,曾经借力众学界前辈的论述较为详细地阐述过系统论及系统论与信息活动密不可分的观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查看。)

                                                          二. 信息传播学学术体系的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除了很重视各种机制、科研发明等外,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还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优良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于是,人类的传播学率先从美国发展起来,一批传播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他们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

一般认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奠基人及其经典著作分别是: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卢因(Lewin),《群体生活的渠道》;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罗伯特·霍金斯,《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和12位当时美国第一流学者共同创作);卡尔·霍夫兰,《传播与说服》;.......等。

 1949年,犹太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成为传播学第一个集大成者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进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大学传播院系,编撰了第一本大学传播学教科书,创立了传播学这门新学科。正是他使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得以初步建立,昂然步入了西方学术的殿堂,人们一致尊称他为——“传播学之父”。

 

 

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专门邀请他写出《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的著作,阐述信息交流传播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以便通俗易懂地对所有发展中国家进行启蒙和指导

而当时的中国,正由于人为造成的信息封闭使得全国绝大多数民众都处于极端愚昧落后的状态,举国上下都在无知地进行着疯狂,畸形的所谓阶.级斗争,尚根本谈不上被启蒙和指导。

                                                    三.传播学理论的升华

1964年,麦克卢汉划时代的伟大著作《理解媒介》横空出世。

这位传播学大师极富洞见地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指出,信息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媒介,重建着人们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改变着人们的存在方式

麦氏认为: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流,重组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控制、塑造和改变着人们的组合方式和形态,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大师登高望远目光远远地越过芸芸众生的头顶,看见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麦克卢汉预见到:信息交流传播事业的新发展将带领人类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他将之称为:“信息时代“。

对即将正式到来的新时代,麦氏发出了惊人的预言:“(新的)电子媒介(将)延伸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整个世界成了“地球村”。对于这个即将到来的崭新时代,麦氏用了一个很新颖的炫词来进行描述——“酷”(cool)!

今天风靡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地球村、酷(cool)这几个词正是麦克卢汉所发明并从他开始普及的。

 麦氏指出,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变革的本质是·:新媒介使变革甚至革.命成为常态。他说到,200年前,摧.毁旧政.权的是思想和理论,而如今,改变生活条件和基本态度的,就是包装了的信息。人们应该知道世界上一切文化的变化及其影响。

麦克卢汉的大一时间令人叹为观止,在人文学科领域引发了强烈震撼:“这个人使传媒业与现代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他使传媒业成为当代学术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他提升了传媒业的理论含量。简言之,因为这个人的惊人之论,人们开始意识到:传媒业不再只是谣言诽闻八卦的发源地,不再只是(宣传机构)强词夺理的场所,不再只是(某些传媒业大佬)牟取暴利的超级工厂;而是当代社会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形态,是改变我们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力”!为此,麦克卢汉被尊称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

并不只是学术界和好学的大学生们对麦克卢汉趋之若鹜,政界的要人(如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不少大企业的领袖也都乐于经常聆听麦氏的宣谕:通用公司的高层、贝尔公司的老总、大型房地产公司老总......。这位受人尊敬的“信息时代的先知”被邀请四处演讲,一时听者如云。

这位“信息时代的先知”所引发的强烈震撼也波及到了其他学领域,更多的领域不断地有学者跨进来对此进行交叉研究,使得对信息、信息交流传播的研究远远地超越了通讯、传播的范围。信息、信息交流的概念和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各个科领域,多达几十个领域的科学家们也对信息及信息交流传播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发展。在发展完善这个科学研究体系的进程中,这些科学家们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逐步地,“西方学术界、思想界开始把信息(交流)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认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信息可以作为比物质和能源还要重要的资源而加以充分研究、利用和共享。

在学者们接力赛般的努力下,西方学界对信息、信息交流传播的了解愈发深入、愈发全面、愈发接近本质,真正洞悉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源泉。为引领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打下了异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麦克卢汉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到几年之后诞生的互联网的发展。人类互联网的鼻祖——阿帕网(ARPANET)原本是用于尖端军事用途的机密研究项目,但在其创建初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指令与控制研究办公室(ccR)主任利克里.德尔就已经强调:电脑和电脑网络的根本作用是为人们的交流服务,而不单纯是用来计算。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DavidClark也曾经写道:“把网络看成是电脑之间的连接是不对的。相反,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

                                         四.未来学大师托夫勒描画的信息时代

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问世。

在这部鸿篇巨制之作中,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

       托夫勒用其独特的”大历史观“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化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次浪潮为工业化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次浪潮即为信息化阶段。
         在这部给未来几代人指明方向的不朽经典中,托夫勒从科技、工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描画了处于信息化社会中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的概貌和理念。该书持续热销二十年,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思想震撼至今不绝。

                                                        五.联合国再次呼吁

1980年,以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的国际间合作,对人类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为宗旨的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份当代国际信息交流传播领域最重要的经典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再一次为推动人类的信息交流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建立国际信息交流传播新秩序作出了重要的努力。

该报告给各个国家提出了多达82点中肯的建议,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改变信息不平衡、保护记者权益、消解信息垄断、保障信源多样化、尊重不同文化;为缩小国家间传播力的差距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指导所有发展中国家采取措施加强自主传播能力 ,减少技术信息的壁垒和垄断,促进信息技术的获得 ;通过媒介传播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在最后,该文献特别提到:人在信息方面的权利也是一种人权 ,应该加以全面保护。

                                                 信息时代正式到来 

1982年,在英特尔、IBM、微软等巨擎的协力合作下,个人计算机终于率先在美国大批量上市,开始迈步进入办公室和家庭。

当时就有学者预测它将深刻改变人们之间互相联系的方法,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1983年1月出版的世界顶级杂志《时代周刊》则破天荒地将个人计算机评为1982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这一年,美国未来学大师约翰·奈斯比特的著作《大趋势》问世。该书一出版就成为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这本书当年可真的是很红,据说全世界很快卖掉了1400万册。它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一句话:美国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或美国正在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

奈斯比特指出:在旧的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新的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则是——信息;信息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和最重要的驱动力息化的推动下人类将进入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互联网则是人脑的联网!

显然,通过让‘成万上亿’部电脑联结的方式使世界联系在一起具有更伟大的价值,这,得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万维网的发明及快速普及则及时让人类实现了这个重大的突破,从而为人类的信息交流传播事业安上了可飞翔的翅膀:

蒂姆.伯纳斯·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大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1989年3月,他正式提出“万维网”的设想,1990年12月25日,他在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里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这是一个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关键发明,他使得分散在全球各地相互割裂的局域网一下子联结在了一起

万维网的发明赋予了互联网强大的生命力,一时好评如潮。接下来,这位万维网的发明者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在商业推广过程中获取应得的效益:像比尔.盖茨等人一样既拥有一个伟大的公司,自身也富可敌国。

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兼思想家,蒂姆.伯纳斯·李对互联网的本质及发展信息交流传播对加快社会发展进步的极端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深知,如果按照传统的商业方式来推广万维网,会迟滞全人类的信息化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因此,他采用了一个惊人的伟大举措:为了通过信息交流传播事业的大发展来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蒂姆.伯纳斯·李以拥抱全人类的伟大情怀把他开发出来的万维网免费推广到全世界。以便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尽快接触到互联网,并可以简单地使用。

这位万维网的创始人组建了万维网联盟(总部位于麻省理工学院),并被推举为联盟主席。他领导的联盟的任务就是引导人类网络革命的发展方向,蒂姆.伯纳斯·李在联盟宣言中明确指出:万维网在本质上是使(全球的)个人和机构可以通过分享信息来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联盟的脑科学家们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责任 ,使联盟的研究成果最快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蒂姆.伯纳斯·李的免费万维网一出现,立即引起轰动,很快就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被极快速地广泛推广应用。用户迅猛增长,就在5年之内,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从60万人上升到了4亿人,几乎是每53天就翻一番,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很短的时间,互联网即由少数精英使用的信息传输渠道,迅速变成了供全世界网民都可以共享及交流信息、知识的庞大平台。

蒂姆.伯纳斯·李的举措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翻开了里程碑式的篇章,迅速改变了全球信息化的传统模式,把整个人类提前好几年带进了一个信息大交流、大传播的崭新时代。有人说,如果横跨千年来进行比较,万维网特别是万维网联盟诞生的意义早已经远远地超越了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

人们怀着感激、崇敬的心情一致地尊称他为“互联网之父”,世界多国纷纷授予他各种荣誉。邀请他演讲的机构在名单上排成了长长的队列。不管到哪里演讲,这位“互联网之父”都会成为业界、思想界及各国政府最尊贵的客人。

但人类的信息交流传播事业要真正开始腾飞,还需要宽阔的跑道和广阔的天空,这,就得依靠“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科学家们通过测算指出:一套32卷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用普通计算机网络传输,约需13个小时,而通过以光纤为骨干的信息高速公路,则仅需4.7秒!

在当时很多人对互联网的巨大作用及其蕴含的巨大能量尚不了解的情况下,互联网时代的世界领袖之一阿尔·戈尔和一部分美国国会参议员们以其远见卓识,决心推动并引领互联网革.命的发展。

1992年,他们联名向国会提交了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这些倡议者们一致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将永远改变人们相互联系沟通的方式,将完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远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深远的影响!

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宣布开始实施这项激动人心的伟大计划(简称NII),开始着手大力兴建覆盖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同时,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案(减税+补贴),促使家用电脑价格和电信费用大幅降低。

随后,美国高速互联网使用者的数量急剧扩大,使得信息交流传播率先在美国真正发生了革命。愈来愈多的美国人得以便捷、高效地交流信息及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在人类的第二次、第三次及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均处于领导者地位的美国再次站立潮头,在全球率先全面步入信息社会!

紧随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欧盟、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纷纷效仿,相继宣布了各自雄心勃勃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投入巨资实施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竞赛迅即世界范围内展开。

在全球经济学界率先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这个观点的信息经济学大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则在这一年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的关键成员,并且从1995年6月起任该顾问团主席,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运筹帷幄。

斯蒂格利茨其后曾担任世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学家,还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要职。这两类职位都被看作是经济学家在国际上的最高位置,只有世界顶级大学的顶级教授才会被聘请担任。

 1995年,张朝阳的导师兼天使投资人、美国未来学家、“数字化之父”尼葛洛庞帝的伟大著作《数字化生存》问世,在全球掀起了互联网启蒙浪潮,这位“数字化之父”说到:“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将由原子转变成比特”。(简单地说就是:信息资源比物质资源更为重要)......,。

最后,他进一步指出:“(在信息时代),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的生存”!

  迅速铺开的高速互联网使得人类的信息交流传播比核辐射还要快,还要广,还更有穿透力,使得信息交流传播方式、集体话语方式、社交模式和名利场规则骤然改变,被众多意见领袖评为“巨变着的大时代的脉搏”和“媒介之王”。互联网,早已超出科研、商业领域,成为全方位地推动整个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  

互联网这种全新媒介在时、空两个维度上极大地延伸人们的感知,时空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好似不复存在。它提供了极深刻的联系纽带,网民们都深度地卷入其中。无数人触网即被震撼,获益匪浅,获取到多少网络媒介传递的信息开始成为决定人们在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始加速出现——“信息鸿沟”。

“信息鸿沟”也叫“数字鸿沟”,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率先提出,NTIA说,信息鸿沟即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之间的巨大差距”。1999年7月份,美国官方正式发布名为《填平数字鸿沟》的报告。

2000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向8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

当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数字鸿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紧接着,该议题成为联合国的重要议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顾问Dannisi进一步指出:“信息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 

2005年,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精心之作《世界是平的》问世。

该书出版后即连续数十周稳居《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亚马逊图书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在当年获得英国“FT/高盛”财经书大奖。

这部 伟大著作 ”引发了全球关注和阅读的热潮:所有的MBA都在读《世界是平的》——《商业周刊》;更获得比尔·盖茨多次,他说:“这是所有决策者和企业员工必读的一本书”。

弗里德曼的系列作品也迅即被全世界七百多种报纸转载,转载之频之广,无人能出其右。

弗里德曼也因此书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这一美国新闻界最高殊荣,之后更成为普利策奖的终身评审这位曾经的白宫首席评论员,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报纸专栏作家。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锐利的目光洞察世界的历史发展潮流,并精练的观点,向我们描绘了最有价值的历史和未来,引导人类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观察这个世界。

在其具有挑战性的论述中,他告诉我们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崭新世界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让人类快速迈入了从1492年哥伦布环球航行以来所进行的全球化进程的最高阶段——全球化3.0时代。“地球村”的实现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世界的格局骤然变平了,从沟通到实现,从设想到传播,一切都理所当然,如履平地!

      弗里德曼认识到信息产业和互联网发展蕴含的巨大能量:在因网络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通过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方式实现
        信息快速、自由的传播模式打破了许多存在了很多年的贸易壁垒,资本不再是决定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掌握资本运转的信息更为重要。过去几百年资本取代神权和王权支配着生产,现在,信息却可以支配资本。
互联网汇集成的“碾平世界的十大动力”,正在大规模地改造着企业的生产模式,迅速碾平各种生产力障碍,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弗里德曼对信息时代的领先者美国更提出“尖锐的批评”,抨击小布什政府眼光短浅、缺乏智慧,没有持续地优先发展互联网,正在把美国引向歧路。他声称一场“静悄悄的危机”正在逼近美国,并为此感到焦虑。同时,弗里德曼大声称赞和鼓励其它正大力发展互联网的国家和政府(包括当时的中国),为积极推动全世界的互联网发展、加速全球信息化进程大声摇旗呐喊。

2006年3月,为了加速推动人类迈步进入信息社会,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52号决议,确定自2006年开始,每年的5月17日为“世界信息社会日。

这些均标志着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加快信息化发展,使信息化向纵深推进,加速推动“信息社会”建设已然成为世界多个国家的共同选择。各先进国家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纷纷出台了拥抱互联网的“宏大的计划和战略”,以此作为国家强盛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措施

其情形就像20世纪80年代初各大国争先恐后地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头号国家战略一样,竞相展开你追我赶的竞赛。

 但是,世界上还是有一些国家对各国争先恐后地投入信息科学及信息交流传播的研究及应用的热潮闭目塞听,对“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采取拖延、迟滞甚至阻扰的态度,在这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信息经济学——信息和经济是如此密不可分!

 最为直接地阐述信息和经济密切关系的学术体系当属“信息经济学”。

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一次次的工业革新除了给人类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之外,发展至一定阶段也给人类带来一些新的巨大冲击,人类在经济领域因此而出现的问题愈来愈繁杂,过去被某些陈旧的理论所错误解读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即是其中之一。

进入20世纪后,这种状况愈益加剧,向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时代在呼唤,人类急需更全面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指导,全新的信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和经济学相交叉的一门新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与经济互动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科学。信息经济学起源于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在创建初期,研究重点多种多样,有的学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则侧重于应用研究,也正是这两种研究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才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主要包含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分支,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许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在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核心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及其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机制。

微观信息经济学认为: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常常是不等的,在一定情况下,信息灵通的商人比那些缺乏业内信息的人能取得更多的市场收益。经常导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导致“市场失灵”。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1961年就指出:“(由于人们)获取信息须要付出成本,(所以)不完备的信息(分布)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这些重要发现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弗里兹·马克卢普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的波拉特创立了宏观信息经济学。

马克卢普在1962年发表了一本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问题,并对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进行了统计测定。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也标志着“知识经济”理论的萌芽。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发布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是这样定义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波拉特则把信息产业视为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信息经济学屡获世界经济学界最高殊荣:

 199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的原型),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该年度经济学界最高殊荣——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创建的“纳什均衡”博弈理论,成为信息经济学经典基础理论之一。

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授予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里教授,以表彰他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作出的贡献。

1994 年和1996年这两个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连续授给了信息经济学研究者。这似乎已向当时的人们昭示了整个人类今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心。

接下来...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再次被授予了三位信息经济学研究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史宾斯。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在“使用不对称信息进行市场分析”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阿克尔洛夫认为:“信息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市场崩溃,或者市场萎缩成只有劣等产品充斥于其中”。他指出:类似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并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他的“柠檬论文”中的另一个关键的见解就是:经济主体有强烈的激励(即自主性)去抵消信息问题对市场效率的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让信息自由地流动)。

迈克尔·.斯宾斯最重要的研究是: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为了避免与逆向选择相关的一些问题发生,如何才能够将其信息可信地传递给在信息上具有劣势的个体。他提出的“信号传递模型”对博弈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迈克尔·.斯宾斯指出:在信息获取或者信息传播上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在博弈中会相应地获得更多利益。他的研究显示了信息在当代经济社会的绝对重要性

2010年,又有美国经济学家彼特-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迪斯三位学者因为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后获得的重大发现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们理论的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信息交流不充分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其中一大障碍,”很小的信息搜寻成本(精力和时间)可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由于信息交流不充分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则是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而许多公司却有许多工作空缺。

随着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近年来信息经济学已然成为了微观经济学分析的主流,而微观经济学则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也就是说:信息经济学正成为整个经济学分析的主流,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石!

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对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扩展更是有了质的提升。全球”数字英雄“之一,中国互联网风云初起时最杰出的开拓者、 搜狐公司董事局现任主席张朝阳指出: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现在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互联网就是整个实体经济的神经系统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高等级生物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调节和控制着机体其他所有系统是机体最核心、最重要的中枢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互联网信息交流传播活动将是人类今后经济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活动。有与时俱进的互联网信息交流传播,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就将会陷于无序和紊乱,就会逐步停滞,就会逐步崩溃;各个团体、各个国家互联网信息交流传播的先进和发达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各个群体、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优、劣、成、败!

(未完待续)

在接下来的下篇中,我将继续为您呈上更详细的论述....











个人简介
只有互联网能彻底改变中国和世界!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从所有文明中吸取智慧。 从中华传统智慧中吸取最高智慧!
每日关注 更多
肖均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