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13惨淡,14凄凉

韩雪亮 原创 | 2014-01-11 17:05 | 收藏 | 投票

 

 

 保险:13惨淡,14凄凉 

 

保险从业一年,我陆陆续续写了《保险:合规经营,任重道远》《开门红:寿险业内兵家必争之际》、《保险公司基层网点客服中心服务现状与服务提升》《保险:是谁在欺骗谁》等文章,频频思考保险行业现存与未来,以及自己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付诸于实践。我很遗憾,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仅得到了大领导的许可,而没有获得小领导的支持。在中国这个社会圈子里,大多数情形下真的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值得庆幸的是,我还是抗住了各方压力,把自己负责的、一个处于常年业绩倒三的公司的小团队各项考核指标带到了前三名。当另一个机会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毅然选择了辞职,人虽已离开,但始终还在关注这个行业的点滴。

2014伊始,开门无吉

在正值各家保险公司又在为一个“开门红”而努力呐喊的时候,华夏时报爆料: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2013年前三季度报告数据披露,他们在2013年内A股总市值缩水3608亿元,流通市值近2600亿元蒸发。以中国人寿为例,据中国证券报消息,国寿股价在201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较201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7.27元(15.13/21.40元),跌幅达28.63%,市值蒸发值占据了四家保险公司的1/21715.67亿元)。中国人寿6年来,从未再度问鼎其创下的75.98元的历史高点,而是一度创下了81.30%的跌幅新高。这艘号称中国保险业内的航母,是顺利前行,还是终将成为泰坦尼克号?在转型体制的背景下,保险业内,《谁将成为被淘汰的一代》

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中国保险业虽与共和国同岁,但因诸多原因始终没有市场化。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销售误导、管理偏执、监管缺失。中国保险从来不缺营销员,但学历普遍较低、甚至有些目不识丁。学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但的确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允许低学历、无学历的人员从事知识性很强的金融保险业,无疑是造成销售误导的根源。中国的保险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及以前,几乎是被完全垄断的,不允许外资和私人进入。至到今天,能够在中国内地生存的保险企业仍为数不多。几家老的、所谓大牌保险公司的管理迫于偏执,当局者从不会认为“今天的问题来自于昨天的解”,“摸着石头过河”、却除了保费不知其他。在对人员的管理方面,不是不缺从业人员,而是可替代的人员太多。对于保险营销员的管理犹如“割韭菜”一样,割掉一茬还会有一茬。物是人非事事不休,一人在位鸡犬升天。老牌的保险企业有着政府的背景,自命清高、姿态傲慢,因为又做着企业的事儿,待遇甚至超过事业单位。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裙带关系横生、腐败糜烂奢华。领导曾经是一副蛮不在乎,跟谁“成交”是卖谁面子,造成整个行业从根本上缺乏服务意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甚至出现一些保险企业私改费率等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市场的进一步开发,监管的到来,中国的保险业必将经历一场新的变革。正所谓,大势所趋,无力回天。

行业洗牌,转型升级

十八大结束以后,有关调查给出了未来10年比较看好的行业名录,其中保险业位列前五。这对于业内人士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对于人员招募、增员扩土,无疑是一个新卖点。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保险业必须经历一场洗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洗牌运动从金融危机后已经开始。不妨继续看中国保险业内的航母: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人寿曾一度创下75.98元的历史高点;金融危机期内、一直到2009年,中国人寿一直在警惕保费收入增长;据最新披露,中国人寿将在2014年接受保费负增长的态势。此外,这艘巨型航母为了掉头,人事上进行了毫不客气的“缩编”。与国企改革中的下岗不同,此次“缩编”的对象是在岗非在系统内编制的外包合同人员、代理合同人员、甚至一些临时用工。对于一个老态龙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老牌险企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大瘦身,能够瘦到什么程度也是未知,更不能排除某些人从中渔利。作为一个刚刚升副部级央企不久的险企而言,在高增长时代终结来临和市场洗牌之际,转变发展策略已是在情理之中。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寿做出此种举措,是市场倒逼的行为、而非主动出击。在杨明生“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大旗下,一味地蛮干,急功近利、却不奏效。当中国平安等多家企业的电销已经初具规模之时,中国人寿才慢慢成立了电销中心;当以“三马”为首的保险网销公司成立之时,中国人寿还在忙于电销;当综合性金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中国人寿的寿险、财险依然分家,甚至寿险公司内部,个险、银保、团险、健康险等销售口林立。如果不能痛定思痛、转型升级,唯有等死。

2222.22

股票市场历来被看作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沪市300指数19日在跌了0.88%后,报收于一个奇葩点:2222.22。该点被股民戏称为A股最“2”的收盘位,并造问:“还能再‘2’点吗?”在没有实质性利好的前提下,借此来形容保险业从2013年到2014年,恐怕再好不过了。随着3608亿的蒸发,保险业在2013年也迎来了最“2”的一年。2014年,对于保险业而言是费率机制形成的关键年、也是深化保险市场改革的起始年。根据国际保险市场的经验:“费率市场化和自由化的结果将不同程度促使保险费率竞争性下降、企业经营状况下滑,如果缺乏配套政策措施,甚至将导致非理性竞争和市场波动、上市企业股价低估、个别企业推出市场等问题。”(单鹏,第十一届中国财经风云榜:布局保险业的深度市场化)尽管保监会、保险协会、各家机构等均在为此奔波、共话破局之道,然而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存在,中国保险业2014年整体依然无法走出泥潭。在改革的浪潮之中,能够坚守底线尚且维艰,岂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故此想问:2014,中国保险业,您会不会再“2”点?

 

个人简介
副教授、硕导,管理学博士;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含合著2部);IACMR联络员、论文评审人,省经济战略学会专家组成员,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等期刊匿名…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