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存在三大死穴

罗天昊 原创 | 2014-01-23 08:3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安倍晋三,大梦正酣。

  这位新世纪最强悍的日本首相,声言要重振日本。并在中国纪念毛泽东的同日,去参拜靖国神社,意在挑衅。不过,安倍虽信心满满,日本未来挑战重重,已积重难返。

  新加坡领袖李光耀表示,“日本是一个由日本人聚集的"均质社会",缺少开放性,新加坡应该以日本为“反面教材”,以增加国家的开放度。

  事实上,日本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某种意义上,使日本深感挫败。不过,在更远的未来,制约日本发展的,仅非外部因素,而是日本自身固有的顽疾。

  未来时代,日本社会面临着三大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应对挑战,将关系日本未来百年国运。

  门阀存在抑制日本活力

  某种意义上说,日本门阀的存在,乃是先天遗传。

  从日本现代化肇始的明治维新时期算起,门阀就普遍存在。甚至明治维新诸杰,本身就出身豪族,并且在明治维新之后,成为新时代的豪族。如维新时期的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在其身后,都形成了豪族,甚至大久保利通的后裔,亦成为后来的麻生首相。

  目前,日本不仅存在小泉,安倍,麻生,鸠山等四大“首相世家”,其他议员世家,更是遍布日本,自民党的300余名议员中,属于“直系世袭”的达到100多人,占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三分之一“世袭”议员囊括了自民党大部分最重要的高层职位。如果不算直系,各种亲属连带,更是比比皆是。日本战后的首相,基本都出自这些议员世家,来自平民阶层,依靠一代人个人奋斗而登顶者,非常罕见。纵使以改革著称的小泉纯一郎和鸠山由纪夫,竟然也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

  日本虽然大致接受了现代民主制度,但是,其残存的社会土壤,使家族世袭流行。

  在经济领域,由于财产私有,财富的世袭,本来就合法。日本的私人企业兴盛,而且,与美国不同,美国的大企业,最后一般通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而且创始家族,股权日益分散,日本则是大家族牢牢控股,家族占股很大,最后,在经济领域形成了财阀。

  比如,丰田汽车,从其创始人至丰田佐吉到丰田章男,已历四世传承,代代掌门人,都是丰田家族的人,而欧美很多公司,创始人家族往往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就退出经营。而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等财阀,更是依靠家族影响力,经营日本支柱产业,虽然经历过美国在二战后的抑制财阀的打击,但是,仍然很快恢复元气。

  在一些支柱产业,受到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些行业的经营者,非豪族不可。只有豪族,才有巨大的影响,得到关照,亦只有豪族,才有力量独立经营这些行业。如三菱的海运,重工与军事联系紧密,而住友的铜业,在很多国家,亦需特批。

  在政治领域,虽然日本实行竞选制度,但是,政治世家却常常出现。日本的选举制度和选区规划,有利于家族政治世袭。日本的议员选区,是按照选区议员名额的多少,按得票多少依次排列,先者当选。而日本的选区划分,几十年来没有变化,很适合政治人物经营地方势力。

  很多政治世家通过长期经营和投资,在固定地区形成别人无法抗衡的势力范围,间接实现操纵选举。家族领袖在位时,常安插家族力量,成为自己政治盟友的秘书,助手等角色,积累影响力和人脉。当家族的领袖年迈退休时,选区就会被作为政治遗产传给后代。于是,无论其后代才德如何,都可以顺利进入执掌日本国政的国会,成为“二世”,“三世”议员。甚至进位位大臣,首相。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传统,本来就强调议员的贵族血统,后来,在美国主导的宪政改革中,议员出身被打破,竞选制貌似给予了大众公平机会,但是,在现实中,门阀政治却一直相当深刻的影响。

  门阀政治最后,往往造成一党独大,而且出现种种暗箱操作,而这种小范围的政治,亦使这个政党政治出现保守,狭隘的倾向。出现老人政治,侏儒政治就在所难免。

  同时,门阀的存在,挤压了一般民众的生存空间。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所著的《M型社会》。不幸在日本逐步成为现实。在经济领域的贫富分化,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不对等,都将戕害日本社会,窒息了整个社会的活力。

  “少子化”葬送日本未来

  日俄战争,日美战争,日中战争等,日本与这些大国的交锋,从来都没有亡国危险,但是,未来日本,却逐步走向自毁之路。

  据日本官方估算,全国未满15岁的儿童,不足1700万,为1950年以来的最低。从1982年起,日本的儿童人口,已经连续30年减少。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如果“少子化”现象继续发展下去,至 2050年日本人口将减少到1亿,2100年则将减少至6400万。

  日本政府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样的极低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停滞,社会压力的加剧,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年人口,却出下去呢了严重的生育意愿下降。首先是结婚年龄越来越迟,2007年日本平均结婚年龄为男性30.1岁,女性28.3岁,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日本的未婚率不断攀升。据NHK报道,日本社会当前有71%的适龄男性未婚,25到29岁的女性有60%未婚,30岁到34岁的女性中有近一半未婚。

  日本在战后和70年代分别出现过出生高峰,日本的二次崛起,某种意义上正是得益于战后的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从60年代起飞,而当时,第一次生育高峰所造就的人口,基本成长为青壮劳动力,庞大的青年人口,所造就的消费能力,创造能力,无与伦比。

  在日本在9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神话的破灭,虽然导火索的广场协议,但是,其病根,却在于畸形的社会结构。由于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经逐步失去了创新能力,本土消费能力亦开始萎缩。而所谓的“银发经济”更多是一种消耗型而非生产型经济,是一种“负能量”。

  而日本长期的老人政治,世家政治的存在,本来是在宪政改革之后,可以逐步改善,但是,日本却长期改革无力,其根本原因,亦在于青年缺少。

  百年前,中国学者梁启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国说》中,即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与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作了详尽的对比,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气,整个国家变成孬种之国,缺乏血性。同时,老化的人口,亦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现智慧退化,则整个民族,智慧与勇气俱亡,变为毫无希望的死亡之国。举国为少年,则国家前途无量,举国为老人,则衰亡可待。

  无论哪国改革,青年人的动力与激情,皆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诸国,青年人口占比都达到了70%,而日本的邻国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亦由于良好的人口结构所推动。80年代,中国的主流人口,主要是青年,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为青年人寻找出路的共识,成为中国推动改革开放的巨手。

  目前,类似中国改革的这种动力,在日本已经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势力的鸠山由纪夫纵使一时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会并不为青年人所把持,鸠山改革很快被绞杀,难成大器。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日本社会的排外,在本国人口萎缩的情况下,不能大规模开放移民,特别是亚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开放度低,并非虚言。

  未来,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 包容性,彻底开放亚非移民,吸引中国,朝鲜,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人口大国的青年进入日本。

  脱亚入欧寿终正寝

  几次地震,日本缺乏战略腾挪空间的弊端,显露无疑。

  作为经济大国,日本和德国,是核能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亦反应了两国的经济总量,与资源拥有之间的反差巨大。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核电,是避免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必然选择,亦是日本的悲哀与无奈。

  而在地震将使日本沉没的传言之下,日本人未来大规模迁移到哪里,亦成为广泛的猜想。由此,日本人的领土危机,亦比从前更为急迫。

  回归小国,保持强国,或可是日本未来宿命。

  日本崛起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乃是在亚洲引领现代化的先声,获得了相对亚洲诸国的制度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不可能永久。随着亚洲国家现代化的推进,日本的领先优势,将会逐步消解。

  2010年,日本即被中国反超,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有预测称,到2025年,中国、印度的GDP将分别占到世界总GDP的15%和10%。而届时,日本的这一比率只有5%。这一数据,基本与亚洲受到西方冲击前夕一致。也就是说,当亚洲诸国,尤其是亚洲大国也同步完成现代化之后,日本的制度优势将荡然无存。

  由此,日本立国百年以来的根基,亦将被动摇。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奉行脱亚入欧的国策,并且,这种脱亚入欧的思维,与日本残存的封建遗毒结合,最后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战略,即在完成自身对于欧美的学习后,将自己独立于亚洲之外,然后,以欧美的眼光,来看待亚洲同伴。但是,日本对于亚洲的破坏作用,更甚于欧美,欧美是在亚洲殖民,然后希望同化其殖民区,而日本,则是对亚洲赤裸掠夺。日本在二战前,长期对于亚洲实行领土竞争战略,迷恋武力征服。先后对朝鲜,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发动侵略战争。日本由此本身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亦无益于亚洲。脱亚入欧,由此成为半瓢水。

  在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国帮助下,实现了文化,社会制度的改革,失去了政治和军事大国地位的日本,在亚洲推行的是财富竞争战略,意外的是,这种战略,使日本与亚洲获得了双赢。日本获得了亚洲的市场和资源,其第一大市场,即是中国,第一大资源来源国,则是印度尼西亚。

  在此情况下,日本的脱亚入欧,亦发生了动摇。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已经日益趋同, 包括日本,本身已经在某些领域,与欧美趋同。日本在成为西方8国集团之后,其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政治制度,已经基本固定,而在经济领域,欧美已经不是日本的朋友,而是竞争对手了,特别是在高端产业领域,日本与美国,德国几乎是平行发展,在汽车领域,日本更是美国的最大威胁。

  而亚洲诸国,亦在完成民族革命之后,逐步与现代制度接轨,日本与亚洲大部分国家,亦已基本趋同。

  目前,亚洲势头正猛的国家,是中国,印度,越南,日本已经完成了其崛起历程,对于这些国家的高速时代,只能羡慕,不能仿效。而日本的未来,也在于与这些亚洲国家绑定:在他们的崛起过程中,利用日本目前尚有的优势,进行互补,最后实现共生。

  日本百年前提倡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在未来将以另一种模式实现。这种模式,甚至不同于目前亚洲的雁阵模式,而是多头竞争,多级发动。日本,注定未来要泯然众人。

  这种落差,是未来数十年内,日本必须接受的现实。

  二百年一个轮回,脱欧入亚,回归亚洲,或者是日本未来一百年的理性战略选择。

个人简介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长江商学院前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国家、城邦及企业竞争战略;新的商业思想与商业模式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