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众所周知,中国是缺乏资源的大国,仅仅土地一项来说,整个国家面积跟美国差不多,但使用的耕地面积却仅有美国的1/3,而人口却是美国的3倍多,显然土地是很珍贵的。再看一看我们的土地规划,为了GDP,大量地做经济技术开发区而逐步地减少了可耕土地,如果各别地区真的有这开工需求,那也是可以理解,问题是很多开发区,根本没有需要那么多的土地,我看到经过10年,有的企业购买的土地还没用上,而开发区还继续跑马圈地。关于住宅建设就更不用说了,借口刚需需要,却过度地开发,大量土地建设一大堆房子,如果有卖掉并有家庭居住,这也算合理,但有些楼盘建设完成后5年,入住率还不到30%,甚至因为入住率不够,还不能通天然气,尽管管道已经铺好。这些资源都在浪费,更不要精细地计算资金效率,的确开发商是挣了大把钱走人,政府土地也挣了肥肥的,那么70%空置房子放在哪里,谁为此浪费而买单,假如说住房刚需,那么盘活这些资源,可以减少多少浪费。国家是不是应该查一下底子,再考虑过度建设,我可以预见下一轮产能过剩的产业应该是房地产。
效率:一点不注重资源,效率自然就会不高,例如厦漳跨海大桥,投入很多资源,希望提高交通效率,却由于收费定价过高(每单程25元)而无法让市场接受,结果很多车辆还是绕道而行,而漳州开发区的房地产购买者也很难享受跨海大桥带来提高效率的好处,车辆通过率较少,按照目前预测要90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我们就不能像互联网电商之类,先让顾客较为能接受的低价(甚至免费几次,比例买一送一)使用,这样就有可能大大地提高顾客使用兴趣,增加通过跨海大桥使用率,而增加营运的其他成本也很少,这样才能尽快地收回投资成本,提高投资资本的使用效率,真正地好好地利用的已经建设好的资源。同样,我们煤火电效率远远不如核电的效率,美国已经尽量压缩煤火电厂建设,而增加核电厂审批建设。中国完全可以考虑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使产业升级更新。
效益:效率提高了,自然效益就会增加,我们不能用大量的资源,低效率地创造低附加值的效益,GDP数量很大,看上起很美,但却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低效率的生产,在国际市场是会失去竞争力的。以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已经过去,互联网经济已经提示我们高效率的运营,就会不断地淘汰低效率的产业,例如电商已经对零售商显出威胁性,其实,最容易看到的是电商用较少的资源(如土地),较高的效率来创造较好的效益。包括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结合,也是对银行业低效率的威胁和竞争。市场化,效率提高,效益就会逐步地体现出来,中国企业应该逐步地走向资源节约型,效率较高而效益较好的产业。而不是靠过度宣传(如用名人做房地产项目市场宣传),过度人海战术(中国人工也并非低成本),过度依靠政府投资项目(卖地或靠大项目投资增加GDP)。
总之,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到单位面积可创造的产值,而不是浪费,或者平均人创造的生产力,这才是企业逐步地提高效益的保障,靠大量资源,低劳动力成本,或者政府投资项目,并非是最好的时机,这种年代已经过去了。盘活资源,包括资本市场,也是李克强政府说关心的,尽量减少再出现产能过剩的产业,在宏观调控时,应该有前瞻性和科学性根据数据来做出决策,而这些数据需要注重资源的利用和效率,才能获得较佳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