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意在“稳经济”

赵晓 原创 | 2014-10-14 22:38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日前央行和银监会出台大尺度楼市松绑限贷新政,因其幅度超过了市场预期,大家普遍将此解读为央行对房地产市场的新一轮“救市”。笔者前些天刚在专栏文章中预测,如果中国经济继续探底,则 “救房市”政策第三波可能会来临,现在看来,笔者的预测还是偏于保守的。

 

此番松绑限贷的大尺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于首套普通自住房贷款,利率可以打七折;二是对拥有一套住房并还清购房贷款的,二次购房还可以享受首套房贷款政策;三是事实上取消了三套房限贷令和非本地居民购房限贷令;四是调配资源从金融上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普通商品住房。

 

毫无疑问,对房地产市场而言,这样的政策肯定是难得的利好。一方面,如此宽松的信贷政策,特别是对二套房的信贷政策,肯定会刺激一部分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前入市;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对开发商的资金支持,对改善部分开发商的现金流,提振开发商的“稳房价”底气会有较大好处。唯有取消三套房限贷令和非本地居民限贷令的实际作用恐怕还有待观察,因为投资性购房者对房市的未来预期还偏向负面,目前紧急入市的动力不足。

 

可以说,在此救市政策的作用下,目前量价齐跌的房地产市场应该暂时会有所改善,但其结果也仅限于“稳住房价”,而不太可能出现“再次上涨”的局面。一是因为目前楼市的供给量还是太大,二三线城市的去化周期普遍在10个月以上,部分城市超过20个月;二是因为对中国经济未来一两年的宏观走势,负向预期大于正向预期,消费者仍处于观望状态;三是因为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拐点已经来临,虽然未来仍有上亿人口需要城市化,但买得起房的真实有效需求增速会大大放缓;四是因为当前房价处于高位、股市处于低位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在流动性仍然从紧的情形下,投资性购房者不会轻易入市。

 

因此,央行此次放松信贷政策,虽然其着眼点在于“稳房价”,但是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稳经济”。8月份的经济数据全面低于预期,9月份的数据估计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预计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也将持续位于低位。市场已经重新回到上半年偏悲观的经济前景预期状态,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经济已经由通胀转向了通缩。更恰当的理解是,此轮信贷放松还是“微刺激”政策的继续,还是在为防止中国经济的过快下滑“打预防针”,因为央行手中的“预调、微调”工具其实已经不多了。

 

那么,这些政策对“稳经济”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呢?从长期来看,笔者对此是不太看好的。笔者一直以为,经济该调整的一定会调整,只是来早与来迟而已,就像人体需要通过生病来恢复健康一样。世界各国都如此,中国也不会例外。2008年,是中国经济第一次探底,但随后用了名为4万亿实际大约18万的资金来救市,推迟了本该来临的调整。目前,中国经济事实上出现了“二次探底”,一夜之间我们又回到2008年了。决策者的纠结是:这一次我们要不要救市?如何救市?我们能把“地雷”踢给谁呢?

 

 静观今年以来的经济政策转变,笔者以为,始于2008年的中国经济调整现在面临着被再次延后的风险。

 

2009年的4万亿投下去,经济“稳增长”了两年,20114季度开始二次探底;2012年上半年推出4万亿2.0版,结果经济只“稳增长”了不到一年;2013年上半年发改委开始加速审批地铁、城市轨道项目,但经济“稳增长”了不到两个季度,接着就有了今年的“微刺激”。可是,上半年“微刺激”的作用还没有坚持一个季度,8月份的全面下滑又开始了。可以清晰地看到,投资对“稳增长”的支撑效应正在锐减,其作用时效也越来越短。如此,再次的“微刺激”对经济托底的时间又能有多长呢?

 

对待经济危机,美国采用的是市场机制,他允许房价下跌、允许银行破产,甚至允许家庭破产,结果美国很可能成为全世界跌倒后爬起来最快的国家。欧洲是不愿承担坏账的后果,拒绝削减自己的福利,日本是想用超级量化宽松来平衡资产负债表,结果是欧洲的负债下不来,日本的负债还在恶化,二者至今都仍在泥潭里挣扎。我们也一直不愿意看到经济的调整,所以我们寄希望于“新常态”。 但是,可以肯定,当前中国经济并没有进入到“新常态”,而是在继续“二次探底”的过程中。楼市目前还在下滑,楼市未见底,中国经济又何以见底呢?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体改基金会学术委员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