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缩阴影下,世界经济正在“但求同日死”

谭浩俊 原创 | 2014-10-20 10:3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投资者对经济的忧虑和担心正在爆发,如果说几个月前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E)的消息,让新兴市场陷入极度恐慌,股市出现暴跌,还仅仅是油头、没有对全球经济构成致命威胁的话,近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的欧洲股市、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等的暴跌,则让市场的恐慌情绪发展到了极点,那个一度被遗忘的“通缩”二字,也象阴魂一样,重新闪现在世界的面前。

 

通缩即将到来,通缩不可避免,通缩将把世界经济再次拉回危机,等等。即便公认为已经步入复苏通道、经济表现非常强势的美国,也在这样的恐慌情绪中,显得焦虑不安,甚至反复指责德国等缺乏大局意识,不顾其他国家安危。

 

抱怨也好,责备也罢,担忧也行,所有这一切,都对世界经济前景无济于事。需要面对的是,在通缩阴影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将如何应对,是让这样的阴影延续和蔓延下去,还是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是想让世界各国都尽快走出危机,还是想独善其身。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面前。

 

回顾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整个过程,如果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能够认真地坐下来商讨一下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和措施,或许,世界经济早就走出现危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了。问题是,这样的沟通,实在是太少太少,以至于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基本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的状态。自然,应对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虽然极少数国家经济的表现好一些,但也未必能够真的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毕竟,当今世界的经济已经融合到一起,谁要想在世界经济之外独善其身,都难度相当大。

 

事实也是如此,尽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主要经济国家也召开了诸如首脑会议、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应对金融危机的会议。但是,从总体上讲,各国都只是讲了讲大道理,表了表对金融危机的担心。实质上,并没有认真地研究如何共同应对的问题,没有统一应对危机的措施,最终也就无法形成合力了。这其中,美国将承担主要责任。如果美国能够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与中国一道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并鼓励和支持欧洲与日本国家等同时出台经济刺激政策,那么,应对金融危机的力量将十分的巨大,且不需要注入此后那么多资金之水。可是,美国没有这样做,日本和欧洲也没有这样做,只有中国的4万亿在跳独舞。自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想象的是,美国一定以为此次金融危机对他们的伤害不会太大。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希望危机的危害更大一些。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凡是危机发生后,美国都是最终的胜利者和得益者。此次危机也说明,美国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关键在于,由于没有形成合力,世界经济已经面临十分危险的风险。如果世界经济彻底瘫痪了,美国还能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也就很难说了。

 

当然,在这场危机中,日本和欧洲国家,也可以说是只想自保、不想共同跳出危机。因此,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都是自顾自、自保自,没有一丁点世界意识、全球意识。德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都通过高度自保,已经让经济出现了不少复苏迹象,而其他国家则继续处于严重困境之中。尤其是日本,自以为推出个完全不靠谱的“安倍经济学”,就能够让日本经济复苏了。实践证明,“安倍经济学”已经彻底失败,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下虚旺了几个月后,又回到了原点。安倍政府还有什么新招,已经很难预料了。

 

对中国来说,虽然应对金融危机的态度非常积极,也极愿意和其他国家配合。但是,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欧美发达国家又怎么可能与其配合呢?遗憾的是,中国在处理金融危机过程中,太缺乏理智和节奏了,结果,让4万亿刺激政策近乎泡汤。不仅如此,还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要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推出个4万亿刺激政策,说白了,就是想与美国一决高下。原因是,金融危机刚刚爆发以后,美国就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与中国的4万亿总量基本相近。

 

但是,美国的刺激计划可不那么容易实施,待中国的4万亿刺激政策已经完全堵了世界经济窟窿以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就一轮接一轮地出台了,而中国由于货币超发,尽管经济急需要再度刺激,也已经没有空间,只能采用微刺激手段了。

 

也正是因为中国经济没有能够表现出强有力的复苏势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表现。因此,近几年来,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基本都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亚洲四小龙”的表现,且预后可能还没有“亚洲四小龙”好。

 

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在合作问题上如此没有合力,通缩的阴影又怎么可能不笼罩世界经济呢?即便如此,欧美已经出现经济复苏的国家,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拉其他国家一起尽快走出危机地带。美国自身没有做好,但在指责德国,德国自身没有做好,却仍不愿改变,日本自身没有做好,还在试图自保自。这就是现状,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